就如閱讀一本故事書,每道經典粵菜都是關於一個人、一段故事、一個年代。
「鷓鴣粥」自然也不例外。
相傳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澳門,「有人」消遣後喉痛聲沙,需要能下火、容易嚥吞的食物,於是另有人將能化痰止咳的鷓鴣剁成糜、熬作鷓鴣粥。此菜的有趣處,在於曰「粥」卻無米,反倒有貨真價實的「野味」── 鷓鴣。推測是從前的富貴人家嫌吐骨頭、甚至咀嚼太麻煩了,於是家廚就得想法子拆肉剁細,然後拌入參薯蓉,用慢火推出如「粥」的綿延感;最後加入鷓鴣骨殼上湯、金華火腿,取其鹹香。
有道是「一鴣頂九雞」,鷓鴣滋補,營養奇佳,秋冬可熬湯、做蒸餸、煮煲仔飯。鷓鴣粥曾經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家常菜,主讓小孩定驚。但老菜總是費工講究,「胸、腿肉起骨後,必須不斷手剁、過篩……比剁豬肉餅更要『慘』!」雖然酒店中菜主廚黃偉文(Raymond)如此形容二十多年前的學師歷練,但他在新上任時敲定個人招牌菜單時,卻相中了這道老菜,放在第一位,來其有自。
「當然希望把老菜傳授給下一代,但我先考量的都是情懷。」年輕時刀工尚未純熟,Raymond沒少捱罵,而當時有位常心不在焉的師兄,趁師傅休假時煮了一鍋有米的鷓鴣粥奉客,最後不免被狠狠投訴。這些都成為他廚藝生涯中的難忘點滴;如今他借這道菜把刀工竅門都傳給了團隊,「要做好經典菜,你必須多翻舊資料,了解菜式起源的時空、地點、文化,然後努力融入當時的氛圍。」他總不厭其煩叮囑說。
雖然這幾年香港粵菜界掀起了復刻風:做戈渣、崑崙鮑甫、綠柳垂絲、玉簪田雞腿……儼如一門顯學。不過Raymond坦言,這道經典湯羹不可能時常做,客人也須提早兩、三天預訂,好讓他們備貨、備料,少批量製作。他指出,把鷓鴣粥做得到位,共有三個關鍵的作法:一是選材用參薯,而非淮山、木薯粉;二是烹調過程要「慢」,像用慢火、慢慢推;三是熬鍋好上湯。
若要把經典菜徹底還原,其實並不容易,因為食材在變、設備在變,食客的口味需求在變……「但老師傅教導的功夫不能忘記!」Raymond說。為粵菜傳承苦心孤詣,我想,鷓鴣粥怎樣也不會成了「消失中的粵菜」。
香宮
尖沙咀麼地道64號九龍香格里拉大酒店地庫1層
2733 8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