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高級食品供應商Royal Caviar Club在西環的陳列室內,把一批剛從西澳洲珀斯運抵的一百三十五公斤澳洲冬季黑松露拆箱,一包包鋪放於長桌上。城中多位名廚,如Écriture法籍主廚Maxime Gilbert、澳門8½ Otto e Mezzo Bombana意籍行政總廚Antimo Maria Merone、餐飲集團Le Comptoir新加坡籍總廚Nicholas Chew等,都趕來共赴盛會,親眼見證香港史上最大批的冬季松露。如此壯觀的後台場景,可是比食材在餐桌上散發的前台光芒更要搶戲。
這種「緝毒式」的展示氣勢,讓當時的我感到震撼;但冷靜過後,又會不禁思考:「香港人對黑松露有多狂熱,讓他們能在短時間吃掉這批貨?」
面對眼前這批市值約一百六十萬元的冬季黑松露,幕後籌劃人王盛坦言高興,卻毫不驚訝。「還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籌劃,主廚們的訂單加起來已有七十公斤;第二次則多了五公斤。我相信數字還是會繼續增長的,主要是現時香港人對分辨好松露的認知還不算深。」不妨假設,如果今年沒有新冠肺炎肆虐,人們照常自如出外吃飯,可能場內的黑松露早已超過一百五十公斤了。
可塑性高 促進跨界可能性
澳洲位於南半球。當它的冬季黑松露豐收時,其實正好取代傳統生產國如法國及意大利的夏季黑松露。因此,這批貨甚有討論的價值—可以看出香港人在短短一、兩個月對黑松露的龐大需求。
「澳洲冬季黑松露的香氣,比傳統歐洲出產國如法國、意大利等都要濃郁,能與更多食材擦出火花。」王盛分析說。這也無形擴大黑松露的影響力,讓它不單出現在西餐餐桌之上,還開始跳進中菜廳、日本餐廳的廚房中。根據《風味聖經》(The Flavor Bible)所言,與黑松露搭調的食材便有蛋、雞、菇菌、蝦蟹、薯仔等,而碰巧這些都是亞洲人的日常食材。這也正好解釋,為何這批貨有部分會送抵高級中菜廳,並做成黑松露炸子雞。
只是當我們要釐清「究竟是香港食客,還是主廚較鍾情黑松露?」的問題時,似乎就像陷入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哲學謎題。但不能否認是,黑松露能夠為菜式大幅提升身價。近年讓人津津樂道的例子,便數台灣鼎泰豐推出的新品「松露蛋炒飯」了。服務員會即場在其招牌蛋炒飯上,慷慨刨下一大把黑松露薄片,每碟盛惠台幣一千二百元(約港幣三百元)。對比一下原價—喔,正好翻了六倍。雖然我還未有機會親嘗這道黑松露蛋炒飯滋味,但能想像是:相機鏡頭先被充分滿足,然後是客人嘴巴的虛榮心,而主廚們也能應付高昂的舖租,能締造三贏局面。捨黑松露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