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在博物館的輕食店,應該是什麼模樣?」我問M+博物館輕食店ADD+的行政主廚陳英偉。
「一定要展現出中西合璧、兼容並蓄的香港文化。」陳師傅回答說。
我總認為:開在博物館的食店,除了讓入場人士「吃飽」之外,還需呼應地方及展覽品的特色。所以就是先有博物館,才衍生出用餐空間,而食店的角色應是提升展覽體驗,不應凌駕博物館之上。
博物館與食店的必然關係,可濫觴於一八五六年英國倫敦藝術博物館「維多利亞與阿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開設的輕食店「Refreshment Room」,當時只提供簡便的茶點,如紅茶、鬆餅、熱盤等,旨在讓入場人士或歇腳稍息、或討論藝術展品、作一場文化沙龍。然而,隨着現代博物館用途有變──從起初的「教育」、「展覽」一路到「消遣娛樂」時,食店肩負的任務自必有變,出品必須精巧、美味,通過「味道」作外交、為博物館傳遞文化。
這也是陳師傅的「香炒鵝油叉燒意大利粉」的創作發想。
「本地茶餐廳有『三絲炒意粉』,歐美人也把意粉看成主食。」陳師傅認為「炒意粉」是個展現「中西合璧」的好橋樑。至於「精巧」的部分,他借鏡豬油,盛起燒鵝時多出的油脂為意粉提香,也好表現粵菜「惜食」的精神。這既符合「博物館食店」出餐要「夠快」的條件,而鵝油也賦予意粉一重頗鮮明的香氣,「第一口必須讓人深刻。」陳師傅道出設計時埋藏的其中一個野心;有趣的,還有這盤意粉特地用一重透明玻璃紙包裹,上桌時才由侍應剪開,「這樣香氣便不易飄走了。」陳師傅笑瞇瞇解釋說。
炒腸粉、雞蛋仔 意象也相同
端看其他輕食,也不難看出主廚推廣地道飲食文化的心思。就像「煲仔沙嗲牛肉炒腸粉」,陳師傅就把平民美食包括腸粉、煲仔飯及沙嗲牛肉公仔麵「三合一」,將三道菜的精華濃縮其中;「雙色雞蛋仔」也能「一次過滿足兩個願望」,意象相同也新奇,「希望藉由美食吸引外國人,燃起他們的動機,才會進一步到博物館以外的地區探索真實的香港飲食文化。」
ADD+
九龍博物館道38號M+大樓B1層
2656 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