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濾杯的世界絢爛如萬花筒;與此同時,周邊的電子磅、熱水壺、冷泡咖啡瓶,甚至是啜飲的杯子,當中用色的精闢、線條的流線感等,每個細節俱在向大眾訴說:「咖啡不再是一杯提神飲品,而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這也是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的核心精神之一:讓好咖啡真正走進消費者的家。
從美國西岸奧克蘭起家的藍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 Company),雖然早已從獨立小店進化成業界巨人—分店之多儼如連鎖品牌,而坊間早有聲音批評它經已走樣、變質,但它的存在無疑給予香港小店一些經營的啟示。
其中,藍瓶咖啡充分利用設計的力量,吸引大眾朝聖光顧,甚至甘願帶走自家設計的咖啡器具,以及重視服務態度,顯然是很多本地咖啡店的學習榜樣—尤其當我們考慮到,咖啡原本並不是香港人根深蒂固的飲食文化一部分。
深刻是信步走上二樓、坐在一字形手沖咖啡吧前,當值的年輕咖啡師神情顯然較輕鬆,並沒有如樓下的人追趕訂單。他知道我叫了一杯手沖咖啡,於是在沖煮前,把剛磨好的咖啡粉遞給我聞聞,略述豆子的故事。即使後來我好奇地提問不相關的問題,例如「你們研發的濾杯有什麼特別?」、「這款豆的最佳『水粉比例』應是多少?」,他巨細無遺一一回答,甚至順序道出我將要追問的東西。我安靜啜飲着,享受片刻獨處時光,許久後他友善走過來,詢問我喝後的想法。一切都有種恰到好處的貼心。
最美的一面,總是潛藏在最深的地方裏。
誠然,我們的店子都有媲美藍瓶子的簡約風設計,當中有的更有着青出於藍的品種及杯測分數;但奇怪地,沒有很多店子能演活它的手沖吧價值與精髓。
例外是近日從東京開來香港的Koffee Mameya。
那就是用一種平易近人的姿態,告訴大眾喝精品咖啡是一件很棒、很特別的體驗。
至此,藍瓶咖啡依舊在咖啡店林立的中環,還守着一個特別的位置。
至此,即使科技多先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依舊是不能取代的一環。
Blue Bottle Coffee
中環擺花街38號地舖及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