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食魚的汁醬太單調。」Cafe Bau主廚陳嘉賢(Kasey)說道。筆者心裏認同。常說廣東人最會吃魚,因為蒸魚技巧最考究;但時至今日,仍是「清蒸」、「豉汁蒸」,最有派頭可能是「花雕蒸」,主要作用都是去腥,不太追求配搭,走不出薑、葱、醬油的老公式。Kasey在香港多間米芝蓮法國食府打滾多年,汁醬是法國菜的靈魂,有此感想絕不為奇。
Kasey率領的餐廳,一直打着「本土食材」、「由農場至餐桌」的旗號,因此採用本地魚鮮同樣理所當然。雖然餐廳走精緻路線,有趣是餐牌上的「Catch of the Day(是日海鮮)」並非貴價石斑,而是港人印象中家常不過的馬友。「就是貪其形象家常入屋!馬友是香港常見的魚種,貨源穩定。紅衫魚也香,但煎出來跟普通魚差不多,不及馬友油分高、個性高、身價在家常魚當中也同樣高。」吃魚知價,看來Kasey也熟悉街市行情,「馬友是高價魚,靚馬友更是矜貴!」
舊式香港家庭,家中通常也會放有馬友鹹魚,炒菜炒飯、蒸雞蒸魚,也會下一小片。傍晚做飯時間,屋苑走廊總飄着一份鹹香,樸實、老派,卻溫馨!這氣味,以為忘記,其實植根腦海,讓「馬友」與「家」相連。
Kasey也發覺馬友於近年愈來愈受捧,更已進入西餐領域。但他希望能更進一步,將馬友帶進精緻餐飲(Fine Dining)的殿堂。現時他選擇一至兩斤的香港野生馬友作菜,「魚身的厚薄大小,是影響風味的主要因素。野生馬友通常較厚身,但若非當造期,我們也會挑戰斤量較大的本地養殖馬友──一定要新鮮,肉身夠緊實。」新鮮馬友到手後,便會進行類似日式「一夜干」的處理方式。
馬友劏開去骨後,視乎大小厚度,以鹽、糖等直接醃二十至三十分鐘。「一般中菜會用鹽水去浸,但魚肉浸水後會變黴。」Kasey分析指,西葡菜當中的馬介休、地中海菜當中的鯷魚,因為想得到肉質實在的效果,也是以鹽糖直醃。馬友醃過後便放入雪櫃當中,花上一夜風乾。「西方不常以『海鮮』進行這種風乾方式;不過本地大部分烹調,都是西餐混合中式做法。」他取出風乾好的馬友,邀請筆者摸摸;指頭壓到魚身上有微彈,表面觸感乾爽而滑溜。讓人感覺得這馬友只是在沉睡而已。
接下來,Kasey先將風乾好的馬友煎皮,然後置於曬爐下迫出油香,「因以鹽糖直接醃過,魚皮煎曬後有『焦糖化』的效果。」除了煎曬,其實他也試過慢煮,「可是馬友的水分和油脂與鱈魚不同,慢煮後的它水分盡失、肉質乾柴,效果不理想;再者沒有香脆魚皮,失去馬友最吸引的元素,沒有意思。」而另一道以「酸菜魚方式」烹調的馬友,則大獲好評,看來馬友的可塑性,還有不少發掘空間。
說回Catch of the Day,馬友魚煎曬,加上本地蔬菜和甜椒製成的哈里薩辣椒醬(Harissa sauce)、白菜仔、烤椰菜花蓉、椰菜花薄片、蠔油、甜豉油,再灑上家常蒸魚豆豉製成的粉末……法式賣相當中,是豐腴而熟悉的馬友風味。
馬友,再不是了無生氣的鹹魚, 不止翻生,更可說大放異彩!
Cafe Bau
灣仔莊士敦道60號嘉薈軒1樓平台8號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