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較早前,中環老牌西餐廳Jimmy’s Kitchen約滿結業的消息傳出,僅餘日子的午、晚市空檔都被火速訂滿——大家都希望把握機會,一嘗昔日風靡殖民地年代的招牌菜式,包括法式洋葱湯、德國焗豬手、俄式牛柳絲、印度咖喱燴飯等。這些統稱為「海派西餐」的美食,無疑曾佔據我們幾代人的生活和回憶,可是在近年來卻又買少見少了。
上海開埠後的飲食文化結晶
「海派西餐」即是上海風格的西餐。追源溯流,上海在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後開埠,西方文化隨之湧入,英、法、意、俄及德國菜餐廳亦在上海遍地開花。在眾多菜系中,俄國菜的影響最為深遠,全因當時大批俄國貴族和商家於俄國十月革命後南遷避難,並在上海落地生根。
只是,可以想像是,中西烹調風格大相徑庭,中國人未能適應也是意料中事,於是廚師們便改用中式食材和調味,配搭西式烹調,希望能迎合國人的味蕾。以經典名菜羅宋湯為例,上海版本的甜味大於酸味,並且以番茄及椰菜代替俄國版本所用的紅菜頭。肉類菜式如牛、雞和豬,全都會煎、烤或炸至全熟,沒有半點血水。至於西餐常用的鮮香草,影子則是少之又少,一律改以喼汁及番茄醬代替。
殖民年代專屬的上流品味
於1926年在上海創辦的Jimmy’s Kitchen,與來自廣州的太平館餐廳,同為首批在香港開設的海派西餐廳。當年香港的殖民地身分,相信與店家決定南移有著密切的關係。太平館餐廳第三代傳人徐漢初便曾說,餐廳當年決定來港開分店,便是估計日軍不會侵佔英屬香港。二戰後,中國改革開放,上海商家紛紛南下發展,便進一步把固有的西餐文化引進香港,讓五、六十年代時上流社會及年輕人無不追捧西餐,以彰顯生活品味及時髦觸角。
Jimmy's Kitchen
中環雲咸街1- 3號南華大廈地庫
2526 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