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化」、「數據化」是當今社會的一門顯學,連飲食界也受到影響。你看普通如一塊牛扒,大家都不再先追問牛隻的血統或來源地,倒是先問侍應:「那是乾式熟成,還是濕式的?」「熟成多少天?」「風味如何?」而廚師也樂此不疲的,在廚房裏展開一個又一個的小實驗,像是與同業競賽,搶先釀出前所未見的新奇風味來。
咖啡界亦如是——不論是處理生豆,還是開發器具的一環。
人類對未來總是充滿無限想像,大家最常猜想科學化的盡頭是怎樣,而且愈鑽愈深:「究竟科技(或機器人)最終能不能取代人的角色?」
開在天后的Preface Coffee, 是由香港教育科技公司Preface Coding所開設的咖啡小店。最近店主盧炳棠(Tommie)決定推行”The Code Brew Project”,標榜以「人工智能」調製咖啡。
小店本已開業兩年多,平常多是自由工作者獨身光顧,但最近卻因此吸引很多咖啡迷遠道拜訪。
可能大家都跟我一樣,在出發前努力在腦海繪畫店子的新模樣:吧台後是否空無一人?是不是安裝了一排壯觀的「機械臂」手沖機,代替咖啡師澆水沖煮?
「雖然我覺得香港的咖啡水準走得很前,但始終咖啡與『人』脫不了鈎。」經常游走東京、倫敦等大城市工作的Tommie呷着冰Americano說。
我望着投射於牆壁上的虛擬資料板:9月29日,下午三時,是日快樂指數為「68」。
原來店子利用大數據,收集了當天全球最熱搜的頭一百宗新聞,並分析文章內的關鍵詞,整合出這個指數,揣摩素未謀面的客人心情。「例如『特朗普』便是普遍讓讀者產生負面情緒的名詞。」他笑說。那麼分析出快樂指數的用處,就是在於協助調配適合大眾的咖啡酸、濃度,平衡情緒。
「我希望咖啡最終能讓客人的心情好過來。」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追逐咖啡的產地、分數、名次、風味……卻忘記在烘焙/沖煮/四出尋找好咖啡館的背後原因。
其實不是為了熱愛和享受嗎?
Preface Coffee
天后琉璃街7號柏景中心地舖
2777 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