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薜荔」這種植物,是由《紅樓夢》中虛擬的蘅蕪院。
小說設想,蘅蕪院內不種花木,而是遍植爬藤類植物,不僅院門內的大假山上碧藤累累,甚至屋簷、廊柱也有垂蔓盤繞,「或如翠帶飄搖,或如金繩蟠屈,或實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氣馥,非凡花之可比。」寶玉顯露出豐富的植物學知識,立刻識別出這些長蘿的品種,報出它們的名稱,「藤蘿、薜荔」、「杜若、蘅蕪」、「紫芸」、「青芷」等等,一個個無論字形的組合還是發音都很美。後來寶釵住了這裏,黛玉住了瀟湘館,一個假山垂藤,一個竹林繞水,形成氣質與影像上的對映。
隨着讀量增加,我發現,薜荔早在戰國時就是常用的植物名稱,一再出現在楚辭裏,印象最深的是屈原的《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這首古老的詩篇描繪了一位異常性感的死神形象,她穿著薜荔、石蘭編成的衣裙,以女蘿、杜衡作為佩戴,大花豹子為她拉着辛夷花枝裝飾的車,毛皮斑斕的山貓是她的隨從,車上高樹着香桂做成的旗幟,滿懷愛情地從密林間出現,趕赴與心上人的約會。
因為這些經典文學作品的影響,我一直覺得薜荔帶有仙氣,帶有神性,彷彿是天堂花園裏的琪花瑤草。顯然,和我感受一樣的大有人在,於是,有一天,一位閨友語氣複雜地對我說:「你知道嗎,薜荔就是做涼粉的木蓮!」我一愣,然後兩個人一起會意地笑起來,閨友邊笑邊說:「一知道這個,馬上薜荔就顯得沒那麼高貴了啊!」
到了夏季,利用果籽內的天然膠液製作涼凍,在南方各地普遍流行,如台灣有燒仙草,雲南有木瓜水,江南則流行木蓮豆腐。木蓮也叫石蓮、木饅頭、鬼饅頭,因結出的果實似蓮房、像饅頭而得名,把其中的果籽挖出,包在紗布裏,於清水盆內反復揉擠,就會擠出很多黏液。待水中融滿了籽液,加些藕粉,靜置一陣,便能凝成一盆果凍,俗稱木蓮豆腐或木蓮凍。然而,我實在沒想到,這種傳統夏日甜品所依靠的木蓮,老百姓俗稱的鬼饅頭,就是古典文學中的薜荔!
薜荔涼粉,在明末的《物理小識》中已有記載,實際存在的歷史可能更長久得多。那麼,真讓人好奇,在屈原生活的時代,楚人是否已經發現薜荔籽可以做天然果凍呢?是否利用薜荔籽製作涼粉來解暑呢?我們偉大的詩人,是否當年享受過木蓮豆腐的滑涼口感?屈原肯定沒吃過糉子,但或許吃過薜荔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