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劇《混沌少年時》全球爆紅,上映三星期,錄得近一億人次觀看。
不常追劇的我,也難敵引誘。看過後非常慶幸自己能夠抽出四個小時,看到這個故事。我相信這劇集在全球不少青春期孩子父母的思想中, 激起了洶湧的思考,也帶來了很多擔憂。
故事講述13歲男孩傑米,因涉嫌謀殺同學凱蒂而被逮捕。故事帶我們尋找真兇,尋找的,除了是誰親手拿着刀殺凱蒂,還帶我們追問,是什麼驅使一個青少年會拿起刀去謀殺另一個人。是網絡世界令人與人的積怨以幾何級數倍增?是社會和學校對網絡世界的衝突束手無策?家庭可以如何介入和防範問題?作為家長,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嗎?
我家兒子今年12歲,比疑兇少一歲。大家不要見笑,看過劇集後,我有點怕我兒子會殺人。

一個開始長出肌肉的身體,住著一個不安的靈魂。暴躁襲來的時候,他會吼叫、 會嘗試舉起家中二百磅的木餐桌。
他不會無故發怒,只是在成人的視角,會不理解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反應。
例如是,弟弟偷吃了他一顆糖果,他會非常激動。過了半天,才發現原來兩兄弟早已不滿對方一整天,弟弟吃的糖果是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壓毀了哥哥的情緒。這些原因,我們要他待情緒平靜後,抽絲剝繭,才能理出所以然。
口舌的衝突、 肢體的碰撞,爸媽還能從日常觀察中找到端倪,但今天青少年們更多的交往和衝突是在網絡上。片中第二集說到探員找到傑米的IG,在成人世界眼中,留言就如火星文字,友儕間的Emoji在成人眼中還以是善意的交往,原來隱含了欺凌、 嘲笑的密碼。更別說,為了逃避成年人的耳目,他們轉戰到我們甚至登入不了的世界: Discord、 Telegram、 甚至打網絡遊戲時用的對話平台,成人更是什麼也看不到。
片中第四集是傑米父母的對話,訴說著傑米的成長,大家在想,是什麼讓他成了魔。爸爸說: 「他待在房間裡,我們以為他很安全。我們不是覺得他很安全嗎?他在房裡能造成甚麼傷害?」 結果孩子受到最大的傷害的地方,就是網絡上的攻擊和言語。每個爸媽都在盡力愛護子女和嘗試溝通,但青春期的本質就要擺脫父母監管,而學習放手也是我們應該走的一步。但如果、 萬一,因為「不理解、 不介入」而造成了彌補不了的大錯呢?我們應如何平衡監管與放手?
以上提出的問題,我仍在努力尋找答案。不過近日因為孩子升中,走訪了多家中學,慶幸不少中學都意識到社交媒體出現,對青少年造成的精神困擾,大家都在尋找方法應對。希望這些思考和討論過後,我們可以迎來一個比現在好一丁點的社會。
最後,我也在提醒自己,除了強化兒子的心靈,避免他受網絡上的批評傷害,也要教導他在網絡上慎言,因為言語的力量可以比拳頭更大,希望他能理解,別讓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傷害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