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開幕】資深藝評人何慶基:展品令人驚喜 政治干擾成最大問題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M+開幕與香港藝術

【M+開幕】資深藝評人何慶基:展品令人驚喜 政治干擾成最大問題

tan211106yuenlung-0502

曾任香港藝術中心展覽總監及上海當代藝術館創館館長,何慶基自一九八○年代策劃逾百個本地及海外展覽,同時身兼文化藝術評論人,長年關注香港文化藝術發展,關於M+,他總有話想說,不吐不快。二○○六年至○七年,他獲委任為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顧問小組成員,負責構思M+。自此,每逢M+有新發展動向,又或被捲入爭議,傳媒都會紛紛問何慶基意見。

M+在十一月十二日開放公眾參觀,開幕前幾天,何慶基參觀過大樓,也預覽了部分展廳。他頗欣賞博物館大樓的建築設計,但對於其展覽、定位和發展,則有些保留。「M+基本上令人驚喜,展品大都質素頗高。」但何慶基恐怕M+在今日香港面對的困境將使博物館進退失據,「文化藝術的創作和展覽,特別是放在當前的國際文化藝術圈,出現政治刪禁、操控便必死無疑,進退失據。」

資深藝評人何慶基(香港電台節目「城市論壇」截圖)
資深藝評人何慶基(香港電台節目「城市論壇」截圖)

《明周》:明
何慶基:何

明:對M+博物館建築有什麼想法感受?

何:建築物簡樸,近似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看似商業建築物的相對廉宜簡約設計,但細看倒有點精緻安排。用作藝術展覽的地方,建築師不用過分賣弄自己,應留空間給予展品,這建築設計倒能做到這點。大堂是建立博物館印象的重要地點,大堂闊大樓底高,參觀時有點空寂,打上燈光或加點色彩會加強氣勢,最重要的是參觀人數,能否成為活躍的社羣行訪的空間,是M+未來要面對的最大挑戰。除了點點東方味道的竹枝瓦片外,沒什麼花巧地以水泥為主,二樓展廳中間頗具動感的白色旋轉樓梯,效果不錯。各展廳一覽無遺,倒也平實節約方便訪客,簡單中有點氣派。

M+大樓建築設計多運用清水混凝土
M+大樓建築設計多運用清水混凝土

明:你對M+有何期望? M+開幕展覽讓人驚喜?讓人失望?

何:因為M+藏品眾多,我所親眼所見極有限,得出的結論可能有欠公允。我原本希望是個以香港視覺文化作為本位的博物館,從第一次參觀時的觀察和開幕後部分的照片,現時無論是本地或其他地方的展品,都是以主流藝術如繪畫、攝影、裝置等為主,視覺文化主要還是本地設計如海報、商品為主,其較特別收藏霓虹燈招牌,就是有本土特色又被忽視的視覺文化,此類藏品相對比較少。建築一直被本地博物館所冷待,M+的本地建築展藏值得讚賞,希望在這方面多做工夫。

和泰特現代藝術館一樣,展廳不以年份或流派分類,而以個別命題如「物件.空間.互動」分類,擺脫這舊式分類是好事,但新命題公眾可能不明所以,需要詳加解釋,儘管為視覺文化建立展覽架構及相應邏輯頗困難,但現時的解說有點粗略。

M+基本上令人驚喜,展品大都質素頗高,華安雅自九十年代開始參與昆士蘭藝術館的《亞太藝術三年展》,對亞洲當代藝術有一定認識,收藏的有不少卓越作品,例如安東尼.葛姆雷的《亞洲土地》,一直是我的至愛。當然也有少數作品我認為不太適合,這點要遲些再行文討論。

失望的地方是本土視覺文化的展藏仍薄弱,範圍仍以形式上較獨特的商業設計為主,現時的展藏範圍較接近一九二九年紐約現代藝術館的收藏範圍,把展藏擴至建築、設計等領域,有些對香港來說是重要藝術範圍尚未觸及,例如漫畫,而對視覺文化藏品欠缺背後的深層文化演繹,香港視覺文化極豐富且多樣,倒需時研究整合。

M+開幕首日,吸引不少公眾參觀,共錄得逾一萬六千名入場人次。
M+開幕首日,吸引不少公眾參觀,共錄得逾一萬六千名入場人次。

政治干擾成最大問題

明:你長期關注M+的定位問題,特別批評其購藏和策展思維受困於西方藝術觀。開館後,這些問題持續還是改善了?

何:暫時未見員工清晰地使用現代或當代等詞彙,但展品主要是六十年代及其後,否則範圍廣至未能處理,至於能否與香港的在地文化經驗和生活扣連,反映本地特點元素,現時尚未能達到這層次,相信還要多下功夫。坦白說,西方博物館運作模式以及其藝術觀仍有強大的影響力,建立一套自己的運作語言及文化藝術價值觀是極繁複困難過程,但要建立自己獨特性格,這點是必要的。

明:在M+的香港視覺文化展覽《香港:此地彼方》,沒有展出任何反映近年香港社會運動的作品,而館藏中也絕少收藏香港示威相關作品。在《國安法》和現時的政治氣氛底下,你怎樣看待M+的工作?

何:這點是令人擔憂的,官僚文化可靠政府減少干預,給予自由運作空間可以處理便是。政治干擾才是最大問題。文化藝術的創作和展覽,特別是放在當前的國際文化藝術圈,出現政治刪禁、操控便必死無疑,進退失據,尷尬而無所作為必然發生,無論與外界與合作或吸引精英,人家都會卻步,即使本地有心人都難以招架,M+無論花多少心思和金錢,最終都是悲劇收場。

明:西九文化局的M+擁有大量資源,觸及流行文化、視覺藝術等範疇,會否對康文署的藝術館及文化博物館構成競爭?或正面推動香港博物館界發展?

何:香港藝術館基本上仍行舊路,除了略加重香港藝術和買外國大騷外。文化博物館倒想走M+路線,加重本地流行文化如李小龍、金庸展廳等,但欠缺深層演繹,到頭來又是「中西交匯,刻苦堅持」這類官腔廢話,若未能培養出策展上深層的文化演繹,走什麼路線都沒意義,更談不上競爭。

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展出中
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展出中

政府參與太多

明:M+首年入場免費,定必吸引大批觀眾,但熱潮後M+怎樣才能可持續發展?

何:一方面是演繹、教育,另一方面是考慮展藏如何配合香港人的文化經驗和訴求,這裏得強調,呼應公眾文化並不表示要降低展藏質素,這一直是界內常有的誤解。

明:M+館藏中有兩成多屬香港創作者作品,M+與香港藝術家之間有什麼關係?

何:佔多少成意義不大,如安東尼.葛姆雷的《亞洲土地》,一件作品可以霸佔整個展廳。能否產生互動,要看藝術館的展藏和演繹,還有觀者本身。互動的可能性當然存在,但要視乎館內部和外在因素,包括有多少空間讓館內的人和外邊觀眾有自由發揮和認知的空間。

明:從M+到西九文化區,以至文化政策,香港政府有什麼不足嗎?你就香港藝術的現況和未來,是樂觀還是悲觀?

何:不足是政府參與太多,以往是官僚程序,現在多了一重政治考慮,如果未能讓文化藝術的創作、演繹和認知不受刪禁和控制,花多少錢去投資推動也是徒然。

何慶基說:「現在多了一重政治考慮,如果未能讓文化藝術的創作、演繹和認知不受刪禁和控制,花多少錢去投資推動也是徒然。」(截圖為M+館藏網上版)
何慶基說:「現在多了一重政治考慮,如果未能讓文化藝術的創作、演繹和認知不受刪禁和控制,花多少錢去投資推動也是徒然。」(截圖為M+館藏網上版)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M+開幕與香港藝術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