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一萬公里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 回流母親病情轉差 女兒穿梭加港照顧情緒瀕臨崩潰 「安寧頌」支援 在家安老也能安心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無憾的善終

相隔一萬公里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 回流母親病情轉差 女兒穿梭加港照顧情緒瀕臨崩潰 「安寧頌」支援 在家安老也能安心

26.04.2022
譚志榮、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tan220404lucas0226-1

有人說,科技拉近了彼此間之距離,接通身在異地的人們,可物理距離始終是沒法拉近的。新冠疫情,更讓我們體會分隔異地的痛,特別是當家中有需要被照顧的成員。

九十歲的蔡婆婆,和丈夫及一名外傭同住,早年和兩名女兒一同移民加拿大,可是老人家不愛楓葉,九十年代便回流香港,女兒則長居加國,除兩老偶爾到加拿大湊孫外,三十多年來也各自活在不同生活重心。

當蔡婆婆開始步入衰老,遠方的女兒選擇讓母親在家度過餘生,一萬零四百九十公里的距離和半天的時差卻成為照顧母親的障礙;「安寧頌」的社區晚期護理團隊便扮演了重要角色,被照顧者和照顧者的身心需求,也能得到適切支援,讓蔡婆婆能安享晚年,家人們也能鬆一口氣。

家人身體狀況巨變 照顧者情緒頻臨崩潰

二○一六年,長女Christine發現母親身體轉差,她開始較頻密地來港探望。「本來以為佢年紀大氣喘,只見一直瘦下去,瘦到少過三十公斤。」蔡婆婆其後被證實患上間質性肺病,Christine直言,照顧需要「與月俱增」。

前年九月,蔡婆婆情況急轉直下,不停在醫院裏的心臟科、胸肺科、痛症科來回,情況超乎Christine想像,「醫生都不會特別詳細去解釋,就是說老化吧。冇諗過呢個 change 係咁大,亦未有太多心理準備和考慮,長遠負擔在當刻是想像不到。」

蔡婆婆得病後大大改變日常生活,因經常氣喘和三叉神經痛,終日只能留在家中,不能像往日般跟丈夫結伴到附近公園透透氣。「面對親人 suffer 緊經已有許多情緒,還要學怎樣照顧個人,是很大壓力。」在留港照顧母親期間,目睹種種改變的Christine察覺自己的情緒波動,「我有很多情緒,一方面很哀傷,一方面又很內疚,亦感覺很無助,好焦慮和抑鬱,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也患上情緒病,只好先回加拿大休息調節心理。」

她的妹妹隨即來港接手,姐妹倆開展「輪班」照顧母親的模式,剛退休的她從此不停穿梭加港兩地,因簽證關係,每次只能停留數個月,早成隔離酒店常客。由於知道其意願,Christine也沒想過接母親回加拿大照顧,但照顧責任總不能只落在外傭和同樣九十歲的父親身上。

前陣子的農曆新年假期,她本已安排來港,但第五波疫情成為障礙;碰巧這段時期,蔡婆婆的情況再度轉差,「我上年十二月回來時,她還可以自己站着洗臉、漱口、塗護膚膏,但現在已經不行了。」

被迫相隔異地,令Christine對母親的思念倍增,「我十六歲就離開了我的家,現在回想,發覺陪伴她的時間也真的不多。」一直以來,Christine的心願是母親能在人生最後的日子的生活過得更好;想起母親健壯時喜歡旅行,如今只能困在家中,每當她看到媽媽狀況轉差,也難掩哀傷,已不知為此哭過多少遍。

社工護士聯手助解困

Christine知道母親心願是在家安老,但看着其身體狀況日漸惡化,一家也十分無助。得知母親的病已是不能逆轉,她在加拿大的護士朋友建議考慮紓緩治療,是她初次認識這概念 ;在本地醫生的轉介下,她接觸到「安寧頌」的晚期照護服務。「可能係神的安排,很多事情以前根本不知道,不知可以apply這些服務。」

在與「安寧頌」團隊的社工和註冊護士聯繫後,對方提供很多解決方法和建議,Christine亦在她們的指導下學識怎樣扶抱和拍痰,「第一次見姑娘,佢哋同我講話媽咪有粒壓瘡,當時真的感受到,原來護理都是一門專業,是一門學問。」

在第五波疫情前,「安寧頌」團隊還會定期上門探訪,了解蔡婆婆的身體情況作適當支援,並和Christine緊密溝通;現時則以視像方式取而代之,但無論對Christine、抑或老父來說,無疑已是一盞苦海明燈,在照顧者的角度,除了實體支援,精神上的支持也是很重要,「令我們很安心,減低顧慮,起碼我不會像以前一接到電話,就成晚個心都囉囉攣;他們在照顧母親的旅程當中,好像是一枝強心針,一個錦囊,一枚指南針。」

這天,碰巧是定期視像見面的日子;蔡婆婆因腸胃不適不便起床,對話框裏只有Christine的父親, 操着濃濃的上海口音和「安寧頌」姑娘講述蔡婆婆的狀況。對話結束後,Christine跟記者補充多點老父的個人形象:「他其實是福建人,但年輕時在上海成長,很以上海人身份自豪。」她續說,老父是典型大男人, 「所以我以前會鍾意媽咪多啲,有什麼事都會跟媽咪說多一點,有個膊頭畀我挨。」

自從母親得病,於母親照護安排中擔任決策人角色的她跟父親多了溝通,也見證那昔日頑強的鐵漢變得累透,「其實呢幾年,我爸爸都已經撐唔住,爸爸情緒也需要關心。」自從得到「安寧頌」支援後,她察覺父親精神負擔少了,臉上偶爾重現笑顏,「起碼他知道,現在不是自己一個撐晒。」

為長者留下一點尊嚴

身在加拿大的Christine從新聞得知香港最近的疫情,每當看到護老院舍成為重災區,都有感當初讓母親接受在家安老,是無比正確的決定,「To be honest, I’m very thankful that my mom is not in a nursing home. 我想,他們(安寧頌團隊)的出現,大概正好fill in這個gap吧。」

在加拿大等西方國家,談生論死不過平常得很的事;在加國生活三十多年的Christine,原來曾十分抗拒跟母親討論「預設醫療指示」,「我總是覺得未到這一步,但現在就知道是很重要,當母親他日不能再作主時,我都知道她的意願。」在她眼中,死亡帶有許多令人恐懼的未知,還有思念和不捨;從前,她最怕父母的死會為自己帶來遺憾,害怕一生被遺憾煎熬。在「安寧頌」社工的開導下,她趁母親意識清醒時,把「四道人生」裏的「道謝、道愛、道別、道歉」一一實踐,「以前說不出口的我愛你和對不起也說過了,我想應該沒遺憾吧,只希望離別那時自己能在媽媽身邊。」

她相信母親也一樣無憾,心安理得地接受衰老的事實;去年,蔡婆婆在自己生日當天受洗,並跟女兒分享自己最喜歡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看着家人變老,經歷生命最後一段日子,Christine對生死的看法也有改變,「我在香港帶了一本書回加拿大,叫做《大限》,是一班基督徒講述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以前我好怕死亡,現在開始覺得是一種必經之路,最重要都是有尊嚴,這就算是好死了。」她深信,只要常存盼望,逝去的親人,他日定會在天家重聚;最重要的,還是珍惜當下相處的時光。

譚志榮、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無憾的善終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