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屋宇署經常以僭建為由,發信予業主下令清拆樓梯舖,2016年位於土瓜灣的安樂工業大廈地下的「安樂承裝水電工程」就是清拆目標之一。安樂水電兼營士多,由於業主收到命令多個月後遲遲才通知,八十多歲的店主英叔只剩下不足一個月才得知要遷走,無可奈何之下,有客人為店主在網上散佈清貨消息,吸引傳媒訪問,得到大眾一刻關心,可惜最後都要結業離場。結業之前,一名建築系畢業的男生趕來,為安樂畫下多幅建築圖則,拆解樓梯舖佈局之奧妙,屬本地難得一見的建築紀錄。
「知築常落」 記錄消失的本土美學
這位陪安樂度過最後「不安樂」日子的,是廿四歲的建築畢業生鍾智豪(生豪),回想最初為安樂繪圖,全是無心插柳。兩年前,熱愛古建築的他剛從四川參加完一個工作坊,為四川居民製作傢俬之餘,也繪圖記錄當地明末清初興建的傳統木建築,「回港後我常來這兒找朋友,每次都會光顧英叔買飲料。」
最先吸引他的,是安樂水電的店面設計,「我覺得有些位配襯得很好,工廈本身招牌白底紅字,英叔的招牌也跟住用白底紅邊紅字,而新加的招牌就用黃底紅字,鐵閘亦有『安樂』的字樣,整體視覺效果好強!」朋友鄭穎臻對他說:「這類樓梯舖很美但快要消失,既然你在四川做建築保育,不如在香港也做。」此話讓他一言驚醒,二人便組成「知築常落」,開始跟英叔聊起店舖故事,並打算把店舖仔細畫下。
原以為來日方長,可以慢慢畫,怎料2016年9月英叔突然得知店子將要清拆,生豪便決定加緊步伐,得到英叔准許後,他花了不足一個月時間,量度整間店面尺寸。「我要先度外框結構,外框尺寸準確,入面的傢俬比例才精準,過程中我拍了很多照片,然後把照片列印出來,拼貼在牆上跟住畫。」弄清楚樑脊結構,先用電腦繪圖,再用人手繪畫,工夫繁複。
安樂水電舖的「四度空間」
生豪為安樂繪製了一系列的立面圖、剖面圖,英叔與太太英嬸每日的作息圖,最後店子清拆當日也來到記錄,見證英叔依依不捨送別老舖一幕。「後來從保安員口中知道,即使店子拆掉,英叔仍然間中回來走走。」似在懷緬這家陪了人生五十多年的店。
生豪尤其在意店內空間運用,當中一張俯瞰圖把整個樓梯底劃分為:公共空間、店外默契空間、店內空間及店內隱藏空間。樓梯上下部分就是公共空間,店內空間即英叔平時工作的地方,店內隱藏空間是指店內最內裏的儲物房,客人不會看見,英叔也要彎腰才走入去取物,然而最有趣的是「店外默契空間」,「這部分由店主與客人、住客共用,彼此很有默契,店主不會塞滿東西阻路,否則人們便無法使用。」
對於安樂被屋宇署指是僭建物,又指店舖對走火途徑會造成危險。生豪認為指控不成立,「店主不會把東西放到行不到,租客仍可上落,屋宇署拆舖有幾個理由,安全或衞生問題。但據我觀察,店子其實好乾淨。」他認為,樓梯舖店主不只是店主,還有保安功能,「英叔見到陌生人上去會提醒街坊,對租客是有益的,安樂的存在就方便了人到就近的地方買飲品。」
水無常形 流動的民間智慧
安樂清拆後,生豪間中回去安樂舊址,發現樓梯底的另一番景象,平時會有電單車停泊,或有工人午睡,星期日就有外傭姐姐在此聚餐聊天。附近鴻福街的空置樓梯底,也有人用來放雜物,用個圍網攔住以免被人取去。「我們一般理解,用法律管空間,其實管不了,只能想怎樣令空間用得好些?拆了也有其他人使用,唯一管理方法就是請個人看住,但成本又很高。空間是流動的,不會因為拆掉就沒人用。」正如人們喜歡躲在後巷暗角抽煙,正因為他上班的地方或四周沒有空間,人們如何使用空間,反映了背後需要。
記錄樓梯舖的計劃還未完結,他與另一位拍檔蔡昊恩(蝦雲)眼見土瓜灣鴻福街的唐樓快要重建,便着手記錄一家豆腐店和雜貨店,另有一間上環鎖匙店。他們把記錄放在網上,要跟重建鬥快。「樓梯舖其實是一種生活觸覺,以前少點規範,人們見到這樣的位置就會思考,可以用來做什麼,要怎樣的傢俬配合,自己設計,自己用。」例如鴻福街豆腐店的梁小姐為了配合狹長店面,多年前訂製了一個兩層鐵架,可以分層放置豆腐、芽菜、豆卜等不同貨品,收舖時只要將下層卡進架內就可以,設計非常聰明。
「這跟我們過往學習設計東西不同,設計師根據客人需要設計店舖,卻絕不會想到運用樓梯舖,讀書時要先想空間與空間之間關係,怎樣把它們連接,流程完全不同。樓梯舖店主真正做到Form follows Function!」形態隨功能需要而設計,並非純粹美觀,這種生活智慧大大觸動了他們。他們決定游說更多店主,留下更多詳細的庶民遺產。
Facebook.知築常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