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地圖,嶺南(即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和澳門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部分地區)位於中國的南方。按照中醫五行學說,南方炎熱,與火的溫熱、炎上特性相近。嶺南近海,多見濕氣,久居此地易有濕熱體質;加上嶺南人習慣吃海鮮及煎炸物,因此常患脾胃虛弱及濕熱毛病,以及容易染上流行傳染病。
嶺南中醫遂而參照所在環境及嶺南大眾體質,並利用當地特色生草藥寫成藥方,如桑菊飲、銀翹散等,針對三大致病外邪,包括熱邪、暑邪及濕邪,有別於在台灣流行的青草茶。他們認為「治熱以寒」是大原則,因此治理藥方俱以寒涼為主。由於粵人忌藥,故美其名為「涼茶」。
涼茶方一直是民間口授相傳的智慧,最早能追溯至東晉葛洪撰寫的《肘後備急方》,書內有提到治療瘴氣、疫癘、溫毒的配方;不過待涼茶真正流行,卻在鶴山人王澤邦於清朝道光年期在廣東創辦「王老吉」之後。那時王老吉涼茶生意暢旺,大家為分一杯羹,於是紛紛開設涼茶店,以水碗形式出售。梁啟超於十九世紀末赴美考察時所寫的《新大陸游記》,便有關於涼茶的記載:「有所謂『王老吉涼茶』者,在廣東每貼銅錢二文,售諸西人,或五元十元美金不等云。」此外,佛山是全國中藥材出口重鎮,廣東店家自然能以較低成本製藥,讓每碗售價低廉如二文。涼茶既可解渴,也能防治小恙。在公共醫療資源不足的世代下,相信便是涼茶能成功大眾化的主因。
涼茶是為嫖客解毒?
香港位處嶺南之南,對涼茶治病抗疫的需求更是殷切。自從王老吉及源吉林於十九世紀末從廣州南下開分店,香港涼茶店亦逐漸普及,遍及港九。然而有趣是,當時市民迷信涼茶及龜苓膏能醫治性病;碰巧昔日煙花之地如中環及油麻地,其涼茶店的密集程度又比別區高,因此坊間一直有說,涼茶店是為召妓人士而設。
對此傳言,專研本地飲食文化的蕭欣浩博士推論說,從前中環及油麻地都是苦力和碼頭工的聚集處,固然需喝涼茶解暑下火。「再者,他們的工作體力勞動較多,難免容易生病,這個時候便會喝涼茶,抵抗小病,順便下『身火』。由於涼茶店有工人,妓女便會到涼茶店兜售生意,幫工人下『心火』。」他還補充:「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廣州便有一種賣肉場所稱為『二四寨』,意指嫖宿一次需小洋二角,找回的四個仙,便是讓嫖客作飲涼茶解毒。」看來,涼茶與妓女確實有着微妙的關連。
百寶堂
油麻地廟街134號地下
2332 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