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主流中學生為最不快樂和心靈最貧乏的羣體;近半數受訪學生壓力指數偏高;逾八成受訪者表示因「考試壓力」感到困擾……然而校園裏的青少年心靈及精神健康教育並不整全,只能見縫插針,或穿插在班主任課、生命教育課和宗教課,又或可能購買校外服務,安排在課外活動中。
如果教師連自身都有心靈枯竭的危機,更談何心靈教育的深 耕?若教育不是對學生的生命有意義的話,能不能稱為「教育」? 我們走入校園,尋訪在困局中另尋良方的教育工作者,聆聽青少年的心聲︰你在煩惱什麼?
星期一的清晨,一場春雨令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更添一份幽靜葱綠。早會因雨改在教室舉行,三位心靈大使專注地敲響鐘聲,帶領全校師生靜默。
每個星期一的早會,一分鐘的留白,這是學校培育了八年的靜默文化。
地理科主任、宗教組組長顏青霞老師說,除了早會,大型禮儀、講座、公開考試班的學生做試卷前,都有靜默數分鐘的空間,邀請學生安靜下來留意呼吸,接觸一下自己的內心。
訓導主任不再發惡:「誰還未坐定?」一下正念的鐘聲,效果比大聲喝止更好。她說,青少年是害怕獨處的,喜歡人陪,習慣不停地傾訴。
一旦靜下來,容易會感到不安。「培養學生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十分重要。 當他們情緒差時,除了買東西、上網來發洩,還學到靜觀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的狀態,觀察自己的感受,學習如何安頓好自己。」
留白 讓自己回氣
修習靜默之後,校園氣氛有什麼不同?
宗教及生活培育組老師徐湯義說:「先觀察到有轉變的人是我自己。我體會到生命中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人和事,並且要在生活及工作中留些空白位置,讓自己回氣。此外,我會三思而行,多了份包容的心,憤怒的次數也少了。」
他說,學生總覺得世上有更多有趣、刺激的事物,而靈修為他們來說是沉悶、沒趣,甚至是覺得沒用。但在深入經驗過後,他們能初嘗當中的好處。很多學生遇上令自己不安的事,會留意呼吸,讓自己稍作冷靜。
徐湯義坦言,心靈教育的一大挑戰便是時間不足。不論是預備、體驗、還是反思,時間都不足夠。學生的常規課堂已排得密密麻麻,老師們完成常規課堂已很疲累,「我們已想盡辦法擠出課堂時間教授心靈教育,這卻和原本靈修的意思(留白給心靈)有很大反差……」
在課外活動「身心靈樂緣」中,徐湯義請學生先回想生活中令自己不開心的事,想起一件,就打一個結。之後讓他們蒙上眼,反手解結。大家紛紛感嘆:打結容易解開難。「心結是很易打成,在心中愈多結,愈不開心,但想解心結時,卻常在迷惘(蒙眼)中,很困難的解開(反手解結)。」活動後,老師介紹如何避免輕易打上心結,有心結時又怎樣解開。
他認為,假若多了體驗的空間,學生會發現自已經歷青春期時的情緒波動,其實是有出路的。
「現在的教育常說眼前的分數,而心靈教育說的卻是一生的體會。」
察覺生命中每一下呼吸
來到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球場上,中一學生圍圈慢行,大圈是初學者,小圈是中一和中二的「心靈大使」,接受過培訓,負責帶領覺察靜行。
「請大家收拾心情,修習覺察呼吸,頭、頸,放鬆。將手放在肚臍下,吸氣小腹上升,呼氣小腹下降,留意一呼一吸。」心靈大使示範如何跟隨着呼吸,以正念安住於腳步。
「有時我們走路好趕,行路心不在焉,現在請留意自己的步伐,將注意力放在雙腳,覺察自己正在步行。」
「如果你願意,可以閉上眼。覺察到腳板與地面接觸的感覺……」
活動後,眾人圍坐,「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計劃學校發展主任張仕娟邀請每個人講出剛才最欣賞自己哪些方面?
她說,在激烈競爭環境中,大家習慣了尋找錯處。如果能夠記住自己的好東西,遇到挫折時便會有一點燃料繼續向前走。
另一個環節,多位心靈大使在分享中提及帶領覺察靜行時,因為見到同學笑,感到憤怒。
張仕娟問:那一刻你留意到什麼,你怎樣處理?
「我不開心,因為他們不認真。但別人做不好,我自己做好本份就夠了。」
「我在認真帶,他們卻在笑,我感到一種不尊重。當時我想好自己下一步怎麼樣,放鬆自己。」
「我失望,不過,我看到不認真的人,但也看到有很認真的人。」
一步一步之間成長
張仕娟語重心長地說:「其實,笑,真的是不認真、不尊重你嗎?我也有笑, 因為我腳步跟呼吸對不上,站不穩,我是笑自己,笑代表一種遮醜。」
「我走路時笑, 也被姚信銘罵我不認真。」有份抱怨別人笑的林家齊說出了一件委屈事。他解釋了當時的狀況後,姚信銘向他誠心道歉。
張仕娟:「能原諒別人的人,能道歉的人,都值得欣賞。現在,你們知道人家笑並不是和你作對時,你感覺如何?」
心靈大使1:「我將自己看得太重,原來他笑自己,不是笑我。」
心靈大使2:「感覺好了,輕鬆了。」
心靈大使3:「我明白不需要為一些不真實的東西感到擔心。」
就是這種諄諄善誘,數個小時後,學生領會到了什麼是接納和諒解別人。「重要的是讓他們在經驗中成長。」
心靈教育在主流學校中一直處於邊緣化狀態,未有獨立成科。張仕娟直言,計劃推行不易。最初由神父發起,故很多學校會先入為主認為帶有宗教色彩;心靈素養是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無法用效果和數字來衡量。同學內心變得安靜,成果又如何計算出來呢?而教師壓力大,更需要透氣、需要空間。但有些校董會認為花幾萬元培訓一小撮老師,不划算,因看不到即時成效。
她強調,不只是青少年,人人都需要心靈養分。心能安靜下來,才能重新與自己連結。
一個Bell 勝過千言萬語
作為資深教師,張仕娟不斷探索滋養心靈之路,將自己的受益分享給學生。她原本是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數學老師,八年前正是由她帶頭在校園裏播撒心靈教育的種子。
張仕娟曾因婚姻挫折跌入情緒的幽谷,十多年前首次接觸一行禪師的修行方式,「心中彷彿重啟了一個快樂檔案!」2002年,她帶着四歲的女兒一起到法國梅村修習。「第一次見到女兒開心得像一朵盛放的花。」於是她開始用梅村修習的方法,帶領中五、中七學生做深度放鬆練習減壓,學生非常喜歡。
2006年,張仕娟再帶幾位小朋友去梅村修習。孩子們因掛念家人哭泣不止。一行禪師對孩子們說:「當你掛念爸爸媽媽時,請擁抱自己,你會感受到爸爸媽媽和你在一起……」
孩子們漸漸安靜下來。在「灌溉花朵」修習中,孩子們學習欣賞讚美他人。這些經歷啟發張仕娟在學校開「心身靈滋養工作坊」,帶領學生在課外活動課做深度放鬆減壓、修習「灌溉花朵」改善人際關係。
2008年,關俊棠神父發起「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跨越不同宗教之間的藩籬,融和天主教三個靈修傳統與佛教的正念和醒覺生活修習,內容包括自處教育:如何管理好自己;人生教育:意義的追尋及自我發現;大愛教育:學習做個關愛環境和他人的綠色傳人。最初有七所天主教中學參與,三十六位老師接受培訓。老師們先滋養了自己,再回到各自的學校播種。
從那時開始,張仕娟經常帶着Bell漫步在校園,邀請學生在鐘聲響起時,將手放腹部,留意一呼一吸,靜靜享受呼吸。
「呼吸能幫助我們放鬆。」她說,認識自己,要先留意身體的感覺、感受、想法等。認識了,才懂得面對和改變。而要深入了解自己,第一步就是需要讓自己放鬆。「當內心有衝突、有情緒時,可以透過放鬆身體來平靜心情。當我們平靜、清醒時,更能創造內心空間,看出事物的真面目。」她的聲音總是那麼溫柔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