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子道西轉上嘉道理道,一座花園城市正安靜地屹立近一世紀。
自1931年,嘉道理家族為主要股東的工程公司買下約30英畂的地皮,加多利山便開始了它見證香港風雲變幻的傳奇歷史。作為傳統豪宅區之一,加多利山素來是名流雅士嚮往的居所。1930年代,加多利山上的洋房套房是香港首批在全屋裝上冷氣的住宅,屬當時豪華府第,形成了社會上高尚形象。二戰結束後,該區重新開放予市民租用,招聚了當時來自貿易和航運等界別的頂尖政商名流定居,側面引證了轉口港身份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在普通工人日薪只有3至5元的五十年代,區內獨立屋的每月租金可達1700元,顯然是以極富裕階層及公司為目標客戶羣。其後,香港成為製造業中心與東方荷李活,該區便成了名人、明星和工業富商的選擇,城大校長張信剛、作家張愛玲和香港首位女性股票經紀羅李淑芬等都曾卜居於此。
在一代代傳奇人物背後,是這片從鬧市築起的淨土,恍如桃花源般獨立於周遭的繁囂,清幽的環境與簡約的現代主義建築透露着大隱隱於市的瀟灑禪意。
純淨幾何 包浩斯建築風格
加多利山是本港首批實踐現代主義理念的建築羣,也是本港保留最完整的原創現代主義特色建築羣之一,沿襲上世紀流行歐美的早期包浩斯風格,設計理念圍繞現代主義和簡約主義,鮮見裝飾性結構,用色亦以簡樸為主,在當時香港相當前衞,是香港美學品味流變的重要里程碑。
從加多利山建築,港大建築學院找到包浩斯理念在港萌芽的證據。由於質量較輕,而且易於量產,現代主義建築主要採用平面玻璃、鋼和鋼筋混凝土,便於興建高樓,而嘉道理家族旗下的建新營造正是首批引入鋼筋混凝土的本土先驅。一如包浩斯德紹校舍,山上建築均外形方正平頂如盒子,構造輕巧,線條明晰。除了時興講求建築功能和經濟效益的簡樸實用,沒有繁複裝飾外,加多利山亦承襲了當時盛行的工業風品味,其正面開闊的陽臺上多見金屬欄杆,窗戶縱橫相間,更大量使用玻璃磚。此外,由於當時航海業蓬勃,設計上也有所參考,包括流線型的平滑牆身與圓角、如燈塔般的圓柱形建築、仿照船艙風格的圓窗,以及牆身上象徵速度的水平花紋。在這些充滿線條的建築特色簇擁下,人心不禁回到純淨簡樸的幾何世界。
繁華鬧市 一隅清幽
若非翻開歷史圖片,說今天綠意盎然的加多利山曾是一片禿嶺,你可能難以置信。如今加多利山上綠蔭處處,可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最佳體現。
雖然山上植物品種本港常見,但選用的植物其實非常講究。單以觀賞論,喬木大都是常綠植物,不致秋冬落葉而顯得蕭瑟;攀緣植物更會開花,可以裝飾牆身。其中,蒜香藤最為特別,它的花瓣顏色會隨時間改變,從粉紫到粉紅,最後變白,摘下一片葉搓揉,更會散發淡淡的大蒜香氣。
事實上,綠化山頭除可賞心悅目,更具實際功用。為了造林,加多利山上種有耳果相思,其根系的固氮細菌是天然的肥料製造機,可以逐步改善貧脊土壤。同時,它茂密的樹冠能有效抑制林底植物生長,加上能在山火後快速復原的特性,是上佳的隔火林,對依山而建的住宅區極為重要。至於樟樹,則因為枝葉茂密,樹形美觀,常被用作行道樹,除了本身可作家具材料和提煉樟腦外,還和南洋杉一樣,可以防風,對香港的亞熱帶氣候十分有用。攀緣植物方面,爬牆虎不僅常用於綠化斜坡,防止山泥傾瀉,當它攀附牆上還可遮擋陽光,吸收環境噪音,並吸附四周飛揚的塵土。針對香港濕熱的天氣,爬牆虎更有奇效,它的卷鬚式吸盤可將牆面上濕氣吸走,又能在乾燥季節困住水氣,有助調節室內空氣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