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藏於日常─居家自煮、外遊饗宴,組成人生的經歷與回憶。回歸現實,食器觸手可及,現代人有砂煲罌罉,古代人有鼎鬲豆盤,用具相異,煮法相同。
最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特展,為期三個月,展出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的飲食器具,藉由珍貴的文物,逐一鋪展從內到外的飲食旅程。

居食相依 傳統飲食的禮俗與生死
飲食從來重要─古籍早有記載,不單能充飢吃飽,同時與禮俗相關。
《禮記・禮運》提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白話文翻譯:禮的起點,從飲食開始。人們火烤黍米,手撕小豬,挖小坑儲水,雙手捧着來飲,用草和土摶成鼓槌,推起泥土作鼓,就像可以借此表達對鬼神的敬意)」禮俗自飲食而起,牽涉煮食、飲酒、作樂、祭祀;回看當下,飲食樂祭,多少都與禮儀、方式、習俗有關。
飲食有儀式 美食需奉鬼神
特展內羅列多項食器、禮器,從新石器時代到西周春秋時期,猶如重溫一遍中國歷史。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研究員蔣得莊博士指出:「探究古代飲食生活,一定要談到禮器。再者,我認為,如果不提中國禮器,是無法辦得成任何飲食文物展覽。」禮器就是一個流動、跨越生死的概念。
古代飲食不離日常:作父丁尊裝酒、獸面紋方鼎煮食、綯紋豆放菜,飲食情態與現在並無兩樣。其中展出商代的青銅戈甗,是早期的蒸煮器具;關於甗的形製,明代《三才圖會》有清楚描述:「甗之為器,上若甑而足以炊物,下若鬲而足以飪物,蓋兼二器而有之。」下面的鬲可以加熱煮食,如同蒸籠,上面的甑底部通孔。這種複合式設計,現代廚具仍然沿用,做日常蒸魚、新年蒸糕等,串連飲食與禮俗。



西漢人愛吃烤蟬
煮食方法多樣,蒸炒煮炸,還有燒烤。現代人在家烘烤,可用焗爐、氣炸鍋,方便快捷;若然時間充裕,可到餐廳燒烤,或到燒烤場築炭起爐,樂趣盎然。
古代早有炙烤烹調,因此衍生燒烤工具,例如展覽展出的漢代綠釉陶烤蟬爐,像極現代家用或野炊的小型炭爐。用烤蟬爐生火,上面燒烤,特點是爐上連製兩串烤蟬作為點綴,蘊藏古代的飲食文化。翻看北魏農牧鉅著《齊民要術》,書中引用北魏的崔浩《食經》,並提到「蟬脯菹法」─即醃蟬肉食用,做法如下:「搥之,火炙令熟。細擘,下酢。」蟬隻稍打,再經火烤,然後撕細,加醋食用,烤蟬的步驟對照烤蟬爐的藝術呈現。流傳至今,現代仍有烤蟬的食俗,如烤金蟬、油炸金蟬的吃法。


願來生 繼續吃好喝好
飲食連繫家庭,古今情況不同。現代人外出用膳佔去部分時間,即使在家烹煮,購入多國食材,快炒慢燉,有魚肉瓜菜,卻不一定了解食材的來源。現代人對物種的認識減少,導致芥蘭、菜心不分,混淆青葱、大蒜、韭菜的狀況。反觀古人,種植、畜牧、捕撈,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被居所包圍、大自然環繞,眼看物類得失,感應四時變化,飲食隨時實行「從農場到餐桌」。從古今皆用的「家」字,足窺其一二。此字結合了居所與飲食─上面的「宀」是居所,下面的「豕」是豬隻;古人在家養豬是常事,用於食用、出售、饋贈和祭祀。展覽展示的漢代綠釉陶豬圈,正是以藝術手法,呈現當時「家」的構成方式;圍牆之內,包含豢養豬隻與生活地方。
甗爐日常可用、豬圈象徵生活,種種都與起居飲食相關,一實一虛,縱時代不同,惟相同的是,器物背後隱藏了飲食的重要性─即使行畢此生,人們仍希望將飲食帶到另一階段,將或虛或實的器物作為陪葬品。
飲食與祭祀相關,自然牽涉到生死。談到飲食相關的文物變化,蔣得莊博士解析:「早期的人都覺得,必須把實際、可以用的東西,帶到死後的世界;後來的人則覺得,象徵性的東西,其實在死後的世界也可以用。我覺得這個差異可以反映古今生死觀念的一些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