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勝倫(Allen)跳舞跳了很多年,去年,他決定離開熟悉的舞台和全職舞者工作,脫下舞鞋,穿上圍裙,全心投入打理他的古董店和古董餐廳。
Allen來自廣州,從小喜歡跳舞,畢業於廣東舞蹈學校,十七歲以全額獎學金考入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後加入本地舞團,一跳跳了十多年。收藏家具的慾望,最初是源於想擁有自己的空間,一個屬於自己,可以自由佈置的家。他憶起,廣州讀書時,住在集體宿舍,「很多人住在一起,沒有自己的屋企。」睡上格牀,屬於他的個人空間,只有牀邊一方牆壁,可以給他貼些海報。
來到香港,演藝學院安排給他的住宿在上環摩羅街附近,他終於擁有嘗到了自由佈置家居的滋味,他興奮極了,「哇!可以任你擺!」上環是古董店舖、攤檔集中地,看到林林總總的古董玩意,他總是忍不住想帶回家,「每一次買一件東西,就會去想怎樣擺放、哪裏攞放,才擺得靚,慢慢養成收藏的習慣。初初買玩具,鐵皮、上鏈那種,漸漸愈看愈多,就從鐵製皮變成木製品。買一、兩張凳,啊,就會好開心。」
跳舞把他從廣州帶到香港,也把他從香港帶到世界各地。舞團常常有海外巡演,每次出國,他總會把握時間乘機尋寶。「每一次去到,第一時間都不會去買衫,是去買舊嘢。去歐洲的古董店、跳蚤市場,發現很多我真的未見過的舊東西,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覺得太有feel了,好鍾意,每次見到,就會多一份熱情和狂熱,愈買愈多。別人說,唉,咪嘥錢啦,但我真的會去買一些好舊,舊到用不着的東西,我覺得好得意。」
歐洲是古董愛好者的天堂。像有年冬天去斯德哥爾摩看朋友演出前,他在沒有計劃下周圍逛,逛着逛着便發現那裏有很多古董店,而且都開在地牢裏,他在店內兜着圈子,看完又看,流連忘返,「不知在想什麼,總之就是重複睇。」
初買古董時,合眼緣、心動、喜歡,買得起就買,沒有商業考慮,十分純粹。「我看上的是它擁有『一種味道』,第一眼看到有歷史感,就會想買。」每一位收藏家都有自己的審美判斷 ,Allen也一樣,他偏愛法國鄉村風格的木製家具,沒有華麗的裝飾,樸素自然,造工雖不完美無瑕,但隨着人們頻繁使用和時間流逝,木材紋理會變得愈來愈光滑、細膩。
隨着收藏的家具舊物愈來愈多,令他很想有一個空間去展示、分享收藏品,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只買不賣,始終無法長久下去,便萌生了開間古董店的念頭。顯然,對於這位毫無營商經驗的舞者來說,這一點也不是容易下的決定。
融入舊時光裏的生活
五年前一趟印象深刻的日本之旅,令他下定決心。那次,他拜訪了一對從事歐洲古董家具的日本夫婦。從聊天中得知,店主夫婦是在美國的跳蚤市場上相識,回國後,他們為了重溫當時的美好回憶,便一起開了古董店。古董店在東京附近,店子看似普通,氣氛、陳列、選物卻對他有強烈的吸引力。
店主還開了一個多小時車,帶他探訪一位合作已久的家具復修工匠,那位工匠會刻意挑選一些別人不會要,如斷了腳、缺了布的家具,用巧手工藝修補破損,但仍保留舊的味道,讓便宜貨也能賣出好價錢,如有起死回生魔力。他們三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已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舊時光中,構成一幅動人圖畫,令他十分憧憬,開古董店的信念和方向,也就更加堅定而清晰。
二〇一八年,Galet Antique正式開業,它開在銅鑼灣一所人流少至的舊式商場,推門而進,如入時光隧道,跟外面的煩囂差天共地。店名他想了很久,最終決定取鵝卵石的法文”Galet”為名,「海邊的卵石,雖然跟家具沒什麼關係,但我覺得幾合適。石子需要經歷歲月的打磨,才形成獨特的形態,家具也一樣,經過許多人使用的痕跡,才自然地帶出舊的味道。」
彼時,他仍然全職跳舞,跳舞練習、表演十分刻苦,下班還要打理古董店,別人看來是苦差,卻是他力量的來源。「跳舞有時真的很攰,攰的時候,這裏就是休息、放鬆的地方。執嘢、擺嘢,是放鬆的狀態,不需要思考,我會覺得好開心。在這裏唞一唞,第二日又要返工、跳舞,心態上就會舒服啲。」拖着疲倦的身軀走進古董店,彷彿走進另一個時空,他形容像充了電,令他重拾力量,繼續跳舞。
穿越時空的舞台
「啲人覺得跳舞和古董根本是兩種嘢。」但在他看來,兩者有很多關連。「我真的把古董店當成一個舞台,去構思如何擺放陳設家具。(你會把家具當成角色嗎?)角色就不會,反而是家具的線條跟舞者的身體線條有關,我會聯想起舞者在舞台上表達的身體語言。」跳舞、編舞講求空間立體感,在他的想像中,古董店一樣可以變成天馬行空的舞台。
像走進店子中間,便會留意到有張掛在半空的木凳,是他刻意為之,希望人們用另一個角度欣賞,「就像穿越時空的一張凳,有種魔幻的舞台感,好似Harry Potter那樣。」他說,其實以前掛的可不止一張凳,但因為樓底太低,容易撞到人,惟有取下來,「但這張凳我無論如何都不會拿下來。」他語氣堅定地說。
受年齡增長、傷患影響,身體、體能上多少有限制,Allen也到了要考慮是否轉型的關口,「我覺得我可以再跳多四五年,堅持跳下去都沒問題,不過會好辛苦。」要在工餘時間打理古董店,加上籌備新餐廳,的確令他分身不暇,於是便決定辭去舞團工作。隨着古董店漸上軌道,讓他認識了很多知音人、新朋友。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新目標,就是開一間既有古董器物,又可以坐下來喝咖啡、聊天的café。
當初為了滿足一己戀物狂熱開了古董店,這次是為了分享交流而開新餐廳。
餐廳裏的小旅行
因緣際會,開輕食café變成了開法國餐廳,選址上環樂古道,是他收藏古董的起點。餐廳室內設計是他親自主理,歷時四個月裝修,終於打造了夢想中的古董餐廳。
不料,去年十一月開業不久,剛累積了一點口碑,第五波疫情便來襲,餐廳被逼停業,大受打擊,他惟有咬緊牙關,相信天無絕人之路,「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也好,辛苦的時間總會過去;好像細個訓練都好辛苦,一眨眼已經畢業了。」這份堅毅是從長年累月的舞蹈訓練而來。
除了一張張從法國餐廳、酒館遠道而來的古董、懷舊餐檯椅子,還有他在歐洲搜羅的珍藏,靜謐深邃的歷史美感,都藏在細枝末節裏,在那張十九世紀法國講台的哥德式護欄裏,那張一八九〇年代法國高背長椅的優雅扶手裏,那盞一九二〇年代德國包豪斯吊燈的簡潔線條裏⋯⋯
「開這間餐廳,在家具、餐檯、凳的投入的確好大,但我覺得這正正是餐廳的靈魂,當然食物很重要,始終是以古董為主題的餐廳,古董仍是排第一。」不過,餐廳畢竟不是古董店,餐桌椅子都不是觀賞品,而是直接給客人使用,用後又要密密清潔消毒,他坦言,想像和現實有很大分別。作為餐飲外行人,他要去認識廚房、樓面、食材、人事、裝修等各方面運作;在空間規劃和餐桌擺設上,他不能只顧自己的美觀喜好,還要顧及客人和侍應的動線,確保點餐、就餐、出入便捷流暢。
他一直都想為餐廳添置一張大長檯,照顧多人聚餐需要;因為現有餐檯高度、長闊、形狀不一,不像一般餐廳都統一了餐檯款式,難以直接合併起來使用。就在訪問當日,期待已久的長檯終於送到了餐廳。在朋友搭橋下,原主人移民離港,讓出這張逾三米長的十四人長檯給他,長檯身世有待查證考究,但他根據製作工藝、木紋和使用痕跡來看,估計歷史悠久,而且是進口貨,不是本地生產。
「我跟他說,我一定會好好幫他保養張檯。」
曾經,他的家中放滿古董家具家品,即使很多都用不着。開了古董店後,他學會了把生活和工作環境區分開來,新家家具陳列簡單,鞋櫃、餐檯、衣櫃、梳化牀、燈、燭台,夠用便可。「人生很多事情往往需要經歷過,未擁有時就會想拿得到更多,但慢慢就會放下,把生活簡約化,簡單舒適已經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