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香港一天一天的破壞,你的心情會……」
這是香港繪本《香港災難》書封的一句話,前天心血來潮重讀此書,從現實中的一片狼藉走進另一片狼藉。
四年前的繪本世界中,香港遭逢七級地震,旺角彌敦道的路牌搖搖欲墜,摩天大廈東歪西倒;海嘯旋風襲來,密密麻麻的建築骨牌式倒塌,城市被淹沒,猶如末日。
四年後的現實世界中,書中畫過的小店和人,也許已不復見。香港先迎來一場熾熱的社會運動,處處淪為戰場;一個疫情巨浪緊接侵襲,政治風波亦接踵而至。
從前災難發生在格子内,如今活在動盪時代,再沒有人敢一口咬定,災難不會降臨在香港人身上。
漫畫中頹垣敗瓦
說起反烏托邦式的災難漫畫,日本動畫巨匠大友克洋在《阿基拉》勾畫了東京遭毀滅的面貌,畫風寫實精細,如「神預言」;日本畫師井上惠的《東京幻想》畫出末日後的東京廢墟,了無人煙,只剩雜草叢生,畫風唯美。而香港漫畫家蘇頌文(Pen So)在《香港災難》,以香港真實場景作基礎,將城市想像成一片頹垣敗瓦,用寫生簿的形式去記錄震撼的災難現場。
「我是阿蘇,是一名畫家。如果你撿到這本寫生簿,可能代表我已經在這場大災難中死亡。請你保留它。如果將來有機會,請你幫我發表這本寫生簿。它記錄了我親眼見到的香港災難日子。」書和讀者就是故事的一部分,讀者並非透過繪本經歷一場災難,而是在災難中撿起了插畫家的這本日記。這書還用上厚磅白紙,翻起來有點像寫生畫簿紙張的質感。
翻開書頁,全書以黑白插畫和手寫筆記貫穿。劇情以第一身的視角,記載二零一六年的香港污染問題嚴重,引起地震、海嘯等天災,然後前往災區,尋覓其他生還者的自救過程。
Pen So筆下的黑白世界,畫功細膩寫實。場景以靜態為主,留白空間不多,以異常密集的黑點和堆疊的排線,一筆一筆營造立體感,每幅畫都花了八小時以上。偶有枯筆的筆觸,令建築添上破舊的粗糙感。前半部分先埋下伏線,說繁華鬧市難以呼吸、垃圾桶滿瀉,後面再描繪香港經歷劫難後的荒涼環境。故事背景設定歸咎於大自然的反撲,而重大事故的插畫日期如七月一日、九月二十八日、十月一日,都令人浮想聯翩。後來廢墟長出一棵大樹等情景,像絕處逢生,卻又讓人聯想起聞一多的《死水》,「銅的要綠成翡翠/鐵罐上繡出幾瓣桃花」中醜惡的美。
危難中捱下去的動力,來自於書頁中夾雜的不同小配件,如聖誕卡、明信片、報紙、便利貼等。第一次翻開書,看到一張教育學院的通告,還以為是出版商夾錯了,原來是他們的巧思。每一張的紙質和大小不同,正面是餅乾包裝紙,後面可能是求救或鼓勵字句。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像絕望中的一點希望。
《香港災難後傳》 隨社會現況實時推移
《香港災難》多畫遠景,往往在跨頁中承載幾十輛車和建築羣,呈現出大環境化作灰塵的畫面。
前年,Pen So開始在雜誌《號外》連載漫畫《香港災難後傳.After Havoc》,則用第三身視角,以個別地方的崩壞作題材,延續書中的災難故事。例如前年其中一話,主角救人時慶幸「旺角的藥物多過食物」、去年有對白提到「不一樣的暑假」、年末的情節開始出現治安隊和追捕場景、到最近主角在廢墟之中找口罩。劇情隨著香港現況實時推移,其隱喻常令人會心一笑(或一喊)。
劇情或許荒誕,背後反映的卻格外真實,讓讀者感覺像親歷其中,見證美好事物在一點點崩壞。
《香港災難》Pen So
出版:今日出版
價格:$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