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美食車】香港容得下美食車嗎?借鑒日本美食車和本地大牌檔 探討美食車的可能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最後的美食車】香港容得下美食車嗎?借鑒日本美食車和本地大牌檔 探討美食車的可能

24.05.2022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whatsapp-image-2022-05-15-at-6-16-45-pm

香港美食車因為入場門檻高、政策欠彈性、停泊地點人流不足等而為人詬病。放眼各地,美食車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國、日本、台灣等地的美食車都大受當地市民歡迎。何以當美食車落戶香港,卻落得虎頭蛇尾的下場?

香港夫婦Wallace和Milk ,原本只是一對平凡「打工仔」。在二○一五年,他們發現日本向外國人推出經營管理簽證,創業門檻很低,只需約三、四十萬港幣,便可以開設一間公司。夫婦二人素來喜愛日本,每年都會到當地旅遊,而且Wallace曾在日本留學,有日文基礎。於是二人毅然遠赴日本經營美食車生意。

香港美食車計劃在第五年告終,這五年,剛好也是Wallace和Milk創業的第一個五年。今年,他們的地舖已完成裝修,有望在下月開張。他們的故事,會否值得香港借鑒?

儘管有意創業,夫婦二人沒有信心承擔開設實體店的風險,於是鎖定了成本較低、營運模式較具彈性的美食車。即使移居外地,在這片土地成長的兩人始終無法忘懷香港街頭小食。「雞蛋仔由細食到大,有感情,又好代表到香港風味,材料又容易找,所以就決定賣雞蛋仔。」Milk笑說。

Bubble Shop負責人Wallace(右)和Milk
Bubble Shop負責人Wallace(右)和Milk

日本美食車文化:具規模 有系統

他們的美食車名為”Bubble Shop”,車身顏色為一抹奪目的紫。在日本街頭,不難發現如同Bubble Shop般,售賣各類型食品的美食車。Milk解釋,當地是「很有規模去建立這個文化。」與本地美食車營運模式不同,當地的美食車甚具規模和系統,設有不少美食車車會,車會不時招收會員,負責與場地協商,找合適的場地供旗下的車隊投標做生意。他們加入了關東地區的一個車會,「車會見到我們是第一架香港的美食車,他們很高興,覺得好正,因為他們都了解香港文化,知道香港有好多小食,是美食天堂。」車會管理車隊亦相當有系統。平日,午膳時間會有十多輛車前往寫字樓區,為上班族提供主食;午飯時間後,主食車退場,由Bubble Shop所屬的甜品車、咖啡車進場。至於假日,就是參加祭典或活動的時機。經車會安排下,每種食品只會由一架美每種食品只會由一架美食車售出,避免出現市場競爭。

日本全年都有各式各樣的祭典,就如每年的櫻花季和黃金周,Milk表示,「出一次event是很誇張」,一日能賣出幾百份雞蛋仔,「做一個星期六日,已夠頂一個月的開支、成本,還有賺。」她指出,「不用擔心去唔到就搵唔到食,因為車會會有好多活動,不同地區,比如關東地區,琦玉、千葉、神奈川都會有活動,東京都好大,有好多選擇。」

雞蛋仔大受日本人歡迎,客人經常大排長龍
雞蛋仔大受日本人歡迎,客人經常大排長龍

除了可參與大型祭典外,車會每年都會舉辦美食車大賽,這也是他們非常期待的盛事。每年的賽事有超過四十部車參與,亦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客人。客人除了品嘗不同食品,亦同時投選他們心目中的三甲。雖然參加比賽時經驗尚淺,但Milk興奮地說:「﹙我們的﹚成績不夠別人強勁,但也不差。」

他們也有留意香港的美食車計劃,Milk不諱言,香港的美食車計劃吸引力不如日本。「日本不同香港,有好多活動,其實係多到你想去這個,又想去那個。」她亦指,「香港地方太小,很難有地方容納到如此多車,香港的土地又不是私人地,沒有話事權就好難做。」

雞蛋仔香氣四溢,為他們牽引了與客人之間的緣份。他們難忘有位太太買了一份雞蛋仔給患有厭食症的丈夫,丈夫居然將之吃光,令太太非常高興,前來向他們致謝,「我們聽到都好安慰。」創業五年,他們繼續以美食回饋這裏的人,同時亦也不忘港人。眼看不少港人有意在日本創業,促使他們思考『在外地又有語言限制下,我可以做咩幫香港人呢?』」於是,二○一九年開始,他們開始替港人代辦申請牌照、簽證、購置美食車等工作,讓大家也可以踏上美食車之旅。

他們改裝了一部660cc自動車作美食車之用,內裏剛好可放置四部雞蛋仔機。
他們改裝了一部660cc自動車作美食車之用,內裏剛好可放置四部雞蛋仔機。

小販學者批美食車「離地」 倡重發小販牌

美食車生意難做,但不代表街頭美食在港不受歡迎。港人始終愛「掃街」,街頭美食更是標誌性本土文化。二○一五年,時任政府提出美食車先導計劃之時,已有聲音質疑或會進一步壓縮街頭小販生存空間。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梁志遠博士坦言,眼見大牌檔快將消失,當局不單沒有重新發牌,反而推出美食車計劃,讓他大感意外。

「到底是美食車吸引啲定大牌檔吸引啲,我好puzzle。」對小販文化和政策素有研究的梁博士如是說。他認為,大牌檔明顯比美食車更具本地特色,「一九二幾年已有大牌檔牌照,分為大牌和細牌,大牌就可以做較複雜的煮食,例如炒粉麵、炒餸,細牌就賣茶啡走。」梁博士指,經營大牌檔絕對是「街頭智慧」,並自有其「市井邏輯」,「地點、價錢、食物都是試過才可以在街頭謀生。它們很少是一檔,通常一條街有飲有食,要配合,這就是我們研究說的小販市集的集結。」

梁博士到台灣、日本、韓國等地旅遊時會特別留意當地的美食車, 他甚為欣賞韓國的美食車。
梁博士到台灣、日本、韓國等地旅遊時會特別留意當地的美食車,
他甚為欣賞韓國的美食車。
韓國清溪川的美食車市集有約四十部車聚集,令梁博士印象深刻。
韓國清溪川的美食車市集有約四十部車聚集,令梁博士印象深刻。

梁志遠形容大牌檔是「經驗的累積,和社區緊密配合。」將之與美食車對照,不難發現美食車發展遠不如小販般的原因。「政府將美國較大型的美食車移植來香港,將移植的設施、運作模式放來香港。車的設計、成本、地點、售賣物品,都是離地,沒有考慮香港的文化傳統和香港人的接受程度。」

至於小販的衰亡,問題則在於「沒有發展」。為免流動熟食小販帶來衛生問題,前巿政局自一九七零年代初,已不再簽發新的小販牌,亦不容許繼承或轉讓,梁志遠慨歎,「高峰期有近萬檔大牌檔,現在只剩下約二十檔。」

小販文化未知去向,美食車亦可能即將壽終正寢。梁志遠期望:「(美食車)要融入社區,不只是遊客導向」,「要保育、發揚自己的文化,這才是旅遊的精髓。」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 會科學系專任導師梁 志遠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梁志遠博士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