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正式開幕,西營盤老字號扒房「森美餐廳」的巨型安格斯牛霓虹燈招牌順利公開展出。「招牌」是說明場所名稱或用途的看板,但它的象徵意義從來不只是位置標示。從教人聯想到餐廳鎮店美食,到店家形象、營商決心,及至二戰後香港經濟起飛、一片光明的前途;不同招牌樣式中,都藏有主理人想說的話。
在展窗前觀看巨牛招牌。繪圖者是餐廳創辦人葉聯,底圖是當時餐廳起用、高級酒店才有的美國安格斯全牛。招牌畫工細緻,以陰影勾勒牛種的結實背肌肌理;每當燈亮起時,更見「畫牛點睛」之妙—它的生動眼神,好比意大利畫家達文西名作《蒙娜麗莎》中婦女般直視觀者。有趣的還有牛腳。原本葉聯參照美國安格斯牛畫成「短腳」,但製作者趙百福只知有本地黃牛,誤製成「長腳」,讓安格斯牛變得異常精瘦。這個錯誤就像藝術,讓人感到另類又妙趣橫生。
「就像與一位親人久別重逢,感覺既熟悉又陌生。」從拆卸到重新展出,輾轉七年,餐廳第二代主理人葉鳳儀(Iry)如此分享再會感受,「遺憾是爸爸去年過身,未及親眼見證。」
經營食店 曾經是「一輩子」的事情
自從屋宇署在二◯一◯年推行「小型工程監管制度」,銳意拆走不合規格的霓虹燈招牌,霓虹燈招牌似乎光輝不再。即使近年香港有多個團體決心保育經典招牌,如「街招」、「霓虹交滙」等,老字號食店的霓虹燈招牌依然命運多舛,像是去年停業的旺角「泉章居」,經保育團體多番面談後,最終仍難逃拆卸厄運。
霓虹燈招牌的命運,從來就跟營商者的心意息息相關。
對葉聯兩父女來說,招牌好比一股推動力,讓業者看得更長遠、更有決心經營,甚至革新菜式。Iry更憶述,父親不但當年親自畫圖,更用「買一層樓」的金錢,打造一塊巨牛招牌,每隔兩年即花費保養;當時葉聯對於餐廳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為了配合招牌外觀,店子自是用上美國安格斯牛肉,而盛載西冷牛扒、雜扒等的食器,更用上牛形鐵板,「托底木盤也是他特意找來甲板木切割、雕刻。」
打一場毅力戰
與父親心意相通,因此當Iry收到屋宇署通知必須拆卸,她耐心與多個政府部門協調,包括發展局、路政署等,好讓M+博物館順利提前拆走、存倉,「過程就是一場毅力戰!」她補充說,美中不足就是招牌有部分油漆剝落了。
曾經巨牛招牌是西營盤其中一個社區標誌;現時Iry改掛另一個迷你霓虹燈招牌,為兩年前日本NHK綜合電視台訪問時所送的禮物。
現代人對營商獲利的態度漸趨短視,或動搖「招牌」地位,不過當中亦涉及其他原因。根據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郭斯恆所著《香港霓虹招牌手稿—餐飲篇》分析,原因還有「霓虹光管工廠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為減省成本陸續北移」,以及店家改用「更慳電、維修容易的招牌甚至是大型戶外屏幕」。
當依舊掛霓虹燈招牌的食店愈來愈少,若決意追尋,甚至重溫昔日招牌風華,還可以到哪裏看?
森美餐廳
西營盤皇后大道西204-206號地下
2548 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