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蕭欣浩
熱門文章
蕭欣浩
廚聞食誌
ADVERTISEMENT

飲食說故事

05.01.2024
圖片由作者提供

二○二三年,一年將盡。想看看十二月,中西佳節俱備的月份,有無一餐正式的慶祝飯,最後還是沒有找到半點痕跡。有圖有真相,翻看手機照片,發現自己其實跟不少人同枱食過飯,有巧遇,有約好,就是沒有一餐打正旗號,過冬至,度聖誕,飯仍是有食,只是節日的名號弱了。當然,個人情況不代表大眾,以前聽說「邊度有人,邊度就有佳節」,不限時地的共聚,不受拘束的飯局,或者更適合某些人的生活習慣。

一桌方圓,沒有歡呼的觥籌交錯,反而聽到更多故事。參與教育展,遇見李校長,平日合作頻繁,不過各有事忙,總是來去匆匆,難得飲啡小聚,詳談教育現況。閒坐「Harbour Road Cafe」,李校長拿起「熱朱」,自己啜啖mocha,討論來年舉辦更多聯校飲食文化活動,讓學生跨區認識香港,期待從中學生的視覺,了解年輕人心目中的美食。舊生T同樣做教育,畢業後當小學老師,自己上半年到校講香港小食,約了幾個月,到聖誕假終可同飲。相約到「希戈餐廳」,隨手點了一道聖誕龍蝦沙律,肉鮮材料足,有點可惜是節日限定。舊生想吃煎鴨肝,當然可以,肝無雜味,外脆內嫩,選材、手法都具心思。吃時講起今學年會否有更多合作,舊生暗笑回應,上頭大多「虎頭蛇尾」,項目擱置、爛尾居多,點頭明白,繼續食飯。

一位新識老闆,相約「檀島」閒聊,提到香港生意,保守為主,反而其他地方的發展不錯。從租貴、缺人,講到經驗傳承,再回想以前的生活,上一代的飲食,那些年的環境。大家依循回憶上了一課,酥皮蛋撻咬下去,體會各有不同。吃畢接一口奶茶,談些往後合作,計劃做點實事。前路未清,也有前路未清的做法。同樣在灣仔,隨好友到「港灣壹號」,拜會陳漢章師傅,吃子薑,咬芋角,聽他訴說來港學廚的時光,說以前在大酒樓工作,學藝偷師,確實能練就一身好本領。反觀現在時代不同,食肆、土壤、人手、訓練,已經翻覆改變,以前精挑細煮,當下亂兜上碟,你我都經歷過。手拈甜品脆奶,換上春卷皮,質素較炸漿穩定得多,加入黑糖與香蕉,更為清新。萬變不離其宗,改變不易,守宗更難,「宗」不穩,「變」只會流於浮泛。

十二月,到廚具品牌店,揉料包葉封泥,試焗「乞兒雞」。十二月,到學生的婚禮,看不算新的餐桌投映,隨上烤乳豬。十二月,參加文化組織晚宴,認識各方專業人士,吃中式宴席。飲食,其實還有很多故事,粥粉麵飯,茶酒醬醋,有時是我們遺忘了飲食的意義,有時是我們遺忘了自己的故事。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