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先油炸,再以糖醋增色添香。經年不衰的作法,幻變出如荔枝肉的福建名菜,南下至廣東地區,入鄉隨俗,成了配菠蘿同用的咕嚕肉。
關於咕嚕肉的起源及得名緣由,今日已是無從稽考。坊間流傳的說法多有生趣,未必有實際佐證之用,卻吐露出某年代的民風,或是對今日這酸甜滋味流露星點蹤跡。
1. 擬聲趣味版
有說,咕嚕肉在清末年間,已經在廣州一帶流行。乾隆年間(一七五七年起),廣州是當時中國唯一允許對外通商的港口城市,由十三行專營對外貿易。其時外商雲集,他們尤其喜歡糖醋排骨的酸甜味;但由於西方人普遍不習慣啃骨吐骨,有廣東廚子就預先去骨,並精製成一口大小,成為當時在廣東的西方人最喜歡的一道菜。
坊間流傳,由於此菜酸甜味美,有人會因饞嘴而「咕嚕」吞口水,有人嘴嚼時會發出「咕嚕咕嚕」聲⋯⋯今日聽來,大概是有種滑稽感。
由道光至咸豐年間(一八四八年起)興起的移民潮,以淘金為名把不少廣東人帶到美國,甜酸糖醋肉也隨之被帶到唐人街餐館,成為此後外國人必點菜式。有指廣東人見「鬼佬」如此鍾愛此菜,便戲稱為「鬼佬肉」,笑着說着,後來就成了音節相近的「咕嚕肉」。
說法逗趣,有幾分真實就不得而知。但咕嚕肉與外國人似乎就有種密不可分的關係。直至今日,但凡是中國菜館,不論座落於世界任何一方,餐牌上都總會有一道「Sweet and Sour Pork」。
2. 工友最愛
在香港經營大半世紀的「得龍大飯店」(現已結業)前身是大牌檔,據第二代經營者曾國生(生哥)形容,「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甚或更早年份,咕嚕肉已經好賣得。」他指出,此名來由或與「咕哩」有關。
生哥憶述,舊時窮人主要從事體力活,需要多吃肉。魚蝦蟹等海產價貴,無法負擔,因此肉食都是傾向豬肉為主。體力消耗大的人,總會感覺濃味食物更開胃。當肉件炸香後加入糖醋汁勾芡,酸酸甜甜的,即便熱天、無食慾,都能胃口大開,多佐幾口飯。是故搬運工人總愛此菜,被「咕哩」推祟的甜酸肉又稱為咕嚕肉。
3. 嚕、老、滷
有人指:咕嚕肉又稱「古老肉」,甚或是「古滷肉」。這入口以甜酸為主的肉件,又與「滷」有什麼關係呢?
坊間流傳, 舊日此菜的酸味源於「滷汁」,由酸果例如羅望子製成,此汁或可循環使用,因而有「古滷」一說。香港飲食作家于逸堯在撰寫《不學無食2:一菜一路》時,亦有記錄過他曾耳聞的一個說法:「我有聽說過是因為芡汁用了粵式『酸果』,即廣東家常的糖醋醃蘿蔔、蕎頭、甘筍、紫薑之類的漬汁,叫做『古老滷汁』,如是者『古老肉』、『咕咾肉』或『咕嚕肉』這些菜名便漸漸流行⋯⋯」
無獨有偶,考查一九八二年出版的中菜巨著《中國名菜集錦》圖錄時,亦發現有關咕嚕肉的描述中,特別提及古代人們的酸味擷取自天然果實梅等水果,並引用傅說《尚書·說命下》中「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指出鹽與酸乃千年前鹹與酸的味道來源,書中指出「此品所用的酸味,開初正是從紅果汁、橘汁等取來。」流傳千年,難怪有「古老肉」之說。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廚師引用古方,以山楂乾浸煮,為糖醋汁添加果酸。有趣的是,近年另亦有見中廚在咕嚕肉中加入陳皮,混入汁醬、又或醃浸豬肉。陳化了的果皮香,興許能為菜式更添馥郁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