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份「原隻燒火雞」,喚回了我多年前的學校聖誕聯歡會回憶。
早會結束,同學們從禮堂魚貫而出,趕回到課室,圍着放滿錫紙盒的方桌;待班主任示意,揭開一個個盒蓋,裏面有菠蘿腸仔、薯仔沙律、烤火雞、焗肉醬意粉、五色啫喱糖……戴上卡通紙帽,開始一年一度的聖誕派對。
那時候,雖然烤火雞總被大夥兒冷落,因為久放於錫盒,肉質難免乾柴乏味;但大家樂助理行政總廚(產品研發)蔡炬明(Eric)端來的原隻燒火雞,吃來卻肉嫩多汁,令人驚艷。原來他用旋轉燒爐,以慢火由生烤起,不但外皮香脆,也使雞胸肉汁留住而不被蒸發;澆些肉汁、金巴利醬,散發香氣引起席上眾人的直覺感嘆:「好香!」
始於昔日慶祝文化
在迎合大眾口味需求同時,留住自己那 一代的童年點滴,是Eric五年前上任、與團隊一直想解決的棘手難題。誠然,眼界開了、範圍廣了、能取用的食材多了,香港人的味覺地圖自然也寬了;昔日的飲食回憶固然難能可貴,卻不必然對味,或切合健康需求。
這類「西式到會」昔日多為達官貴人而做,如大蝦沙律、肉扒、三文治、意粉、焗布甸等,部分冷盤由廚師預先做好,其餘則由專人到派對現場烹製,在當時而言屬於高檔消費。這些款式主要取材自英、俄式西餐文化, 隨着大小港式扒房、連鎖快餐店在聖誕節兼做到會生意,遂而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經典派對美食。
Eric不諱言,燒火雞也是兒時與家人的聖誕重要美食之一,「平時吃慣中式油雞,讓我很好奇兩者箇中的味道分別。」,因此嘗試用不同方法,把作到會的燒火雞做得好吃,「我的實驗方法,就是把完成品放在錫盒裏『焗』夠一小時,然後才試味。唯有這樣,才能保證客人能跟我一樣,嘗到美味多汁的火雞。」
用心良苦 反覆測試
能把到會美食做得好,背後考量着實很多,「就像我們決定推出『威靈頓三文魚』而非『威靈頓牛柳』,就是知道牛柳有半生不熟的風險,縱然包製三文魚的工序更難、更繁複;這年頭愈來愈多人不吃牛肉,因此除了經典的『焗番茄肉醬意粉』,我們也推出以海鮮主打的 『芝士焗龍蝦・海鮮龍蝦汁焗意粉』。」
Eric還補充,他們試着從細微處着手,例如用橄欖油烤蔬菜、推出焗製類小吃如雞丸串,為求老少咸宜,貼近現代男女老幼的健康飲食訴求。
讓我好奇是:為甚麼Eric與團隊這麼在意慶祝聖誕的到會美食?「這兩年疫情自肅,相聚艱難,令人更加珍惜能團聚慶祝的時刻。」 Eric默默把他的感慨寫進菜單;加上品牌推出到會服務多年,形同陪伴香港人成長,「我們最終希望,能夠藉着新美食延續舊回憶。」
大家樂
全線分店以及www.eatCDC.com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