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開幕在即 主要展覽展示60年代起香港視覺文化發展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M+開幕與香港藝術

M+開幕在即 主要展覽展示60年代起香港視覺文化發展

tan211018yuenlung0876-1

西九文化區視覺文化博物館M+快將在11月12日開幕。日前,傳媒率先預覽了博物館的主要展覽「香港:此地彼方」,展覽從藝術、建築、設計及電影,探索本地自1960年代起的視覺文化發展。策展人彭綺雲表示,希望展覽能夠讓觀眾多留意身邊日常事物,不論藝術、設計或建築,「都應該平等地欣賞香港視覺文化。」

「香港:此地彼方」展廳位於M+大門入口旁,是以視覺文化為定位的M+博物館的重要展覽,展出香港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及電影製作人自1960年代起的創作,作品橫跨畫作、平面設計印刷品、雕塑、裝置、影像等多種媒介。

甫入展覽見的首份作品是「九龍皇帝」曾灶財筆墨題字的一對門
甫入展覽見的首份作品是「九龍皇帝」曾灶財筆墨題字的一對門
策展人彭綺雲
策展人彭綺雲

展覽分為四章。甫入展覽見的首份作品是「九龍皇帝」曾灶財筆墨題字的一對門,繼後見呂壽琨、王無邪、靳埭強的「新水墨運動」作品,屬「此地」展區,呈現香港藝術家的在地藝術創作和生活感悟。其後進入「身份認同」展區,可見政府新聞處創作總監許敬雅(Arthur Hacker)的「垃圾蟲」清潔香港運動海報、陳幼堅、黃炳培等著名設計師的作品。接下來便是「地方」展區,以建築模型、相片、文獻等展品,介紹香港的新舊特色建築物,包括政府總部、力寶中心、九龍寨城等。「彼方」是最後一個展區,展出以香港城景為主題的電子遊戲、動畫和電影,呈現城市百態。

「如何將那麼多不同類型的展品放在一起,然後講出一個故事,是最具挑戰性的地方。」策展人彭綺雲的目標是讓所有觀眾,不論本地還是外國觀眾,都能夠理解展覽內容,多認識香港的視覺文化發展。她續解釋,展覽將香港的視覺文化故事從60年代開始說起,因為那是朝氣勃勃的年代,她舉例,其時藝術上有新水墨運動實驗,平面設計上有許敬雅加入政府新聞處、建築上也有爐峰塔(老襯亭)等有現代主義色彩的項目,不同領域上均有各自的革新。

+2

一般而言,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內可以看畢整個「香港:此地彼方」展覽。展品旁邊大多沒有詳細文字解說論述,主要以展品的鋪列,多角度表述香港視覺文化的發展概況。彭綺雲認為,展覽中特別值得留意的,是四件M+委約藝術家和建築師做的作品,如張智強著名的《變形蝸居》,讓觀眾親身體驗移動牆壁和多功能家具如何解決香港的住屋空間問題;以及江記的沉浸式動畫新作《海市鏡花》,觀眾在鏡房內如頓入無盡的萬花筒空間。

「香港:此地彼方」展覽部分展品或觸及香港人文化身份、房屋問題等議題,但則不見任何明顯回應近十年社會運動的視覺文化作品。彭綺雲強調,「事實上,展覽在很多年前起已經開始策劃,很多東西在我們搬入博物館前已經決定好,除了一些因為空間不夠大而所做的微調,沒有任何改動。有些事情需要改動,單純是出於實際原因。」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M+開幕與香港藝術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