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老系列】Ready & Go? 護老者的後現代生活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護老系列】Ready & Go? 護老者的後現代生活

24.06.2021
救世軍護老者服務

孟子說,孝有三個層次:第一是「養口體」;第二是「養志」;第三個層次是「大孝終身慕父母」。提及支援父母在物質上的生活所需外,更要注重在精神上奉養雙親的心意及對長輩的思念。延展千年至今,孝道可說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基與觀念,潛移默化,尊老敬老亦是父母、親友乃至社會的期望。

然而,隨著年紀增長,筆者近年常聽到身邊朋友憂心忡忡地分享照顧父母的困境,「明明有兄弟姊妹,但只有自己在照顧爸媽,大家不聞不問」、「作為獨生子女,我有心,但真係無力」、「因為我是單身,所以就只有我日日在照顧父母啦」、「生活重心除了上班,便是照顧,失去自己生活」。筆者亦在工作上遇到不少年輕護老者,因家人的身體突然變差,導致照顧工作突然變得手足無措;或是人到中年,方肩負以年計的照顧責任,結果卻感到孤立無援,壓力如千斤墜,日日喘不過氣來。以上又有沒有你的寫照呢?

事實上,本港人口持續高齡化,隨着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士踏入老年,65歲及以上長者未來20年將增加近一倍,比例會由2019年佔總人口18.4%上升至2039年的33.3%,上升速度明顯加快 (政府統計處,2020)。根據學者Florian Coulmas 的經典定義,當65歲或以上老年人口超過14%時,即被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按以上定義,香港不但已進入「高齡社會」,而且是持續奔向超高齡社會 (Super Aged Society),即長者佔總人口超過20% (Coulmas, 2007)。與此同時,生育率則維持低水平。統計處公佈了15歲以下人口比例預計由2019佔總人口的 12.2%逐漸下降至2069年7.6%  (政府統計處,2020)。人口高齡化已成為全球問題,而且香港人的生育率較低和預期壽命較長,人口高齡化的速度較日本等其他已發展經濟體更為顯著 (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經濟扎記,2019)。

儘管年青一代願意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認同子女供養父母有責。但是,對於個人就業前景不感樂觀、工資追不上物價、樓價冠絕全球,加上低婚率、低生育率和個人主義的趨勢下,不少年輕的照顧者坦言,他們願意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甚至亦有相當信心將來能供養父母,但已不再抱持個人的晚年生活是透過下一代回饋的觀念;加上時代轉變,對於下一代是否能供養自己的信心亦不足。這反映現今年輕照顧者正處於夾縫中,遇到「兩頭唔到岸」的難處,一方面需為供養上一代張羅和儲備;另一方面卻為自己日後的晚年生活感憂心。

攝影:譚志榮
攝影:譚志榮

救世軍於2018年進行了《照顧父母意願、準備程度及影響因素》調查,訪問了共707位潛在照顧者與314位現任照顧者,潛在護老者照顧父母的意願很高,令人欣慰。但過半數受訪者對「照顧」的想法及期望,未必是自己作為主要或親力親為的照顧者。考慮到要兼顧其他的角色及需要,例如工作、家庭、健康、進修、社交、閒暇娛樂、社區參與、實踐夢想等,他們理想的照顧模式,可能較傾向聘請外傭或護理員貼身照顧父母,而自己則充當管理及協調的角色,而未必選擇成為「全職」護老者。

現時以護老者為本的服務提倡,仍是漫漫長路。社會上正提供的服務大多針對較為年長的人士,惟較年輕照顧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除了要面對學業、工作、置業、結婚和生兒育女等狀況外,同時也需要擔當照顧者的角色,因而帶來了在抉擇上的挑戰。對於身處此階段的照顧者,社會並未有太多的關注與掌握,例如其數量、面對的處境、服務的缺口等,以致現行的政策和支援系統往往不能回應他們的需要。

除此以外,「居家安老」是近年政府其中的政策方向,此願景仍有賴更有系統地規劃與發展,當中包括服務規劃、人手配套、長期護理服務的質素與監管。我們一直推動業界與政府考慮放寬「醫療劵」和「社區照顧服務劵」的應用範圍與彈性,如聘請本地或外傭看顧長者;以認證方式規管外傭與中介公司,向外傭提供培訓及考核;提供稅務優惠以鼓勵公司推行照顧者友善措施,如彈性上下班、照顧者假期等。以上各項均期望能讓護老者在照顧安排上更靈活及更有彈性,更能有效地支援護老者。

在服務層面上,我們致力提倡在家庭、長者與照顧者服務中,加入家庭照顧規劃的視覺,讓家庭能訂立照顧協議與有意識地進行分工。個案工作應強化家庭為本的服務手法,多舉辦家庭活動、多留意不同年齡層的護老者之身心健康與社交需要,提供適切的社區服務與資源轉介,有系統地強化護老者的家庭以至社會支援網絡。在個人層面方面,建議較年青護老者和父母就照顧方面作出具體的照顧策劃,共同商討照顧時上的分工、了解家庭的資產、如何支援經年照顧的需要等。更重要的是,在照顧的路上真的不要一個人!盡量讓自己有意識地與社會連結,避免和朋友斷了聯繫,於需要時勇敢尋求協助,不但能讓父母有機會獲得完善的照顧服務,同時亦能減輕自己照顧壓力,不用孤軍作戰。

子女期望能向父母提供生活上的基本照顧,但父母或許希望子女提供更多情感上的支持,如陪伴與關懷。照顧者在照顧旅途的點滴成為了彼此珍貴的生命回憶。「如果再選擇一次,我仍然會選擇成為護老者」,親情是滋養一生的。在萬變的世代,希望你都可以和家人敞開心胸,在護老的路上,預備得更好,走得更遠。

參考資料:

  • Florian Coulmas (2007). Population Decline and Ageing in Japan: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Routledge.
  • 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調查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經濟扎記2019/02》
  • 救世軍(2018)《照顧父母意願、準備程度及影響因素》
救世軍護老者服務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