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登上月球,花費極大,到底有什麼好處,一時看不出來。但人類的文明所以有進步,正因為世世代代,不斷有人在做許許多多一時看不到有什麼好處的事……至少,這能使人們多重視一些理智,少幾分盲目信仰的狂熱。這使人們不得不相信,要達成這樣艱巨的成就,必須依靠勤奮的學習、精密的計算、理性的推想,必須依靠科學、實驗、和證據,決不是由於什麼『詹森思想』或『尼克遜思想』的功勞。」
──1969年7月17日《明報》社評
太空船「太陽神11號」由升空、登月、回程,當年《明報》一連十天以頭版篇幅跟進報道,且篇幅甚多,包括登月過程(連太空人的行程和作息時間也提及)、各國的反應取態、小道消息、傳真圖片等;其中社評以《為人類登月而歡呼》為題先展開序幕,作出定調式的評論,指出登月是關乎人類的文明進步,不能以金錢角度衡量,亦非關一國之首的功勞,立場十分鮮明。
社評的執筆人是誰?雖然這一欄小方塊沒有說明,但從其行文和筆風推斷,很可能就是當時的社長查良鏞先生。這些社評文章,更有不少知性的思考,如提到,人類文明進步之所以重要,因可以使我們反觀自己,能夠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幸福美好,「許多年前,當人類還生活在部落社會中時,最大的仇人是住在數十哩外的另一個部落,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設法將鄰近部落中的人找出來,拿來吃了。只有當交通愈發達,眼光愈來愈大時,人們才漸漸學會如何和平相處。」
讀着讀着,更能領會到這媒體對平衡社會意識有着一份使命。其大事報道的背後,不在吹捧美國的龐大國力和科技優勢,而是表達對科學價值的重視和理解。1969年7月18日,當「太陽神11號」脫離地球軌道面向月球飛奔,因為方向準確,不需要作第一次修正時,《明報》社評就作出一個帶有隱喻的解讀。「大空船的飛行,都需要經常注意是否發生偏差,在需要時就不斷修正方向……如果當時秦始皇統一了全世界,規定『秦始皇思想』是萬世不移的金科玉律,後世任何人不得作絲毫修正……到現在,太空人奔月固然不可能發生,什麼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當然也絕無存在之餘地。」
這段時間,《明報》亦有注意到中國的新華社和廣播電台,未有對「太陽神11號」奔月的消息透露片語隻字。其中,有一格報道提到「人民日報以全版篇幅 正面攻擊劉少奇」,社評則提到這一件大事,中國人一直給蒙在鼓裏,有如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諷刺。「此後七億人民舉頭望明月之時,不免想到上面有『美帝的爪牙』,不知心中作何感想?一定有許許多多人會想到,一隻能夠飛到月球的紙老虎,大概也不會太過水皮了;又不知道這隻紙老虎運用什麼思想,居然能夠混水摸魚,摸到了月球上去。」
這個時候,另一共產國家蘇聯,又會有什麼反應呢?今天,我們或許已經忘記一艘名為「太陰神15號」的無人太空船,也在差不多時間奔向月球。對此,當時《明報》亦有連日報道,篇幅則佔一小格。例如引述莫斯科電台的發表廣播,指當局否認「太陰」會降落月球;同時轉述蘇聯非官方人士透露的內容,指「太陰」會降落月球,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又以《蘇消息報及其他蘇報 讚美太空人勇敢 並以探月危險作辯解》為題引述蘇聯表示寧可發射無人太船研究月球。
月球底下越戰持續
人類登月,不止從新聞角度看來,是一件大事件,連帶亦出現各種廣告效應,不論什麼產品,亦借題發揮,為產品宣傳一番。
1969年7月21日,為太空人踏足月球的重大日子,「岩士唐一踏上月球,便把電視攝影機放在一只小型三腳架上,攝取艾德靈由梯子走落月球表面的情形」;而前一天,《明報》頭版的左下方,就有一個富士牌電視機廣告,以「請速購……登月壯舉 親歷其境」等相關字眼招徠,更有趣的是,廣告內的這部19吋電視機,畫面出現太空船已着陸月球,背景還有一個疑似地球的圓球體。
也有藥廠在太空人成功登月後刊登廣告,配以一幅太空船照片,附有以下廣告文字:「美國太空署指定選用克痛藥片,為太空飛行時必備之止痛劑,以便太空人如頭痛牙痛或其他痛症時,能迅速解除痛苦。」
此外,翻到後頁的專欄版,也有不少作家談論對登月的看法,例如章亮的「五分鐘文摘」談及太空人在月球上步行的技術性問題;還有王司馬的「大小姐與契爺」漫畫,繪畫一個太空指揮艙回航時降落在太平洋海面,然後從船艙走出來的,竟然有嫦娥和太空人;另一天則畫有一家大小正在為看登月直播,而父親伸出窗外調校天線。
1969年7月22日,當《明報》頭條報道《漫步月球人類創舉 征服宇宙邁進一步》時,其實香港又有什麼大事發生呢?翻到後面的兩三頁,有不少港聞報道:香港出現二十八宗霍亂確診個案,成為疫埠;一輛名為東星號的輪船起火,十四人失蹤。當時劫案亦相當猖獗,太空人成功登月的同一天,在北角和沙田都有金舖被打劫。其他新聞還有:警方積極「掃蕩字花煙賭,半日捕四十人」以及「無牌駕駛電單車 李司棋被判罰款」。
1969年7月24日,三名太空人安全回到地球,《明報》隨即以《蘇主席電賀三雄 太空人健康佳僅岩士唐患耳炎》為題作最後一天頭條報道;同時,在旁則有有關美國尼克遜總統《親往祝賀太空人降落 宣布美國將削減亞洲軍援 不再在亞洲打一場越戰式的戰爭》的新聞。那天的社評這樣總結:「人類的目光和努力的目標開始飛向太空,或許,這是由於地球上的人類遇上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於是試行尋求克服這種困難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