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集結號】頌缽聞香釋禪意 舞蹈觀自在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文青集結號】頌缽聞香釋禪意 舞蹈觀自在

楊雲濤認為舞蹈回到最純粹的狀態,與哲學同為抽象的精神追求。
楊雲濤認為舞蹈回到最純粹的狀態,與哲學同為抽象的精神追求。
楊雲濤認為舞蹈回到最純粹的狀態,與哲學同為抽象的精神追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如是形容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為大乘佛教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佛,是以名號中的「觀自在」,正是許多參禪者追求的終極境界。星雲大師曾如此闡釋:「只要你能觀照自己,認識自己,就可以自在了。」然而,想要觀照自己,在無常亂世中自處,無論是否參禪,何嘗不是每個人的追求?

「禪」的多種詮釋

「舞蹈本來是感性的,而哲學則是理性。然而其實兩者都有統一的地方。」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與合作多次、潛心鑽研禪意介入劇場的舞台設計曾文通,香港演藝學院駐校作曲家及「無極樂團」藝術總監羅永暉合作編導,打造一場超越舞蹈的形體舞蹈感觀劇場,加入頌缽、形體,以及檀香的元素。「我希望觀眾進來不只是看一場舞蹈,而是一場體驗。」自言不能說曾認真習禪的楊雲濤認為,另外兩位藝術家從不同形式和不同的修行程度切入,在演出中正體現出三種參禪的的角度,體現的,正是沒有實相的禪意。對不同詮釋的包容,正是禪的意義所在。「藝術的目的最主要還是要回到一種抽像之中。而這最終是一個追問自己的過程。認識社會,認識世界,以至認識自己的一個過程。」而三人的合作,對楊雲濤而言,更是一種通過溝通發現自己內在的獨特性的過程。

舞之改變

楊雲濤強調,這次他們是要令舞台回到一個純粹空間。是次在文化中心小劇場演出,正是要脫離一種大型舞劇的觀感,演出與觀眾更貼近,讓觀眾置身在演出其中。楊雲濤這次脫離早前一系列文本改編的舞蹈劇場,他形容為一種脫離故事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舞者毋須演繹一種角色,在近似儀式化的探索中,回到舞的初衷。「或許這也是我為什麼會想在這個時候做這個題目的原因,要不是現在這個年紀,或這種生活狀態,或許我也不會有這種探求。」他指起初跳舞很多時是為了表演一個角色,或表現一些技藝,但現在的他會從自身出發,感到自己的存在。「這種轉變未必看得出來的,而是你在做同樣的事情,看待的態度不一樣了。」

 曾文通修習薩滿密傳喜瑪拉雅頌缽手法,以頌缽為修行途徑。(曾文通攝)
曾文通修習薩滿密傳喜瑪拉雅頌缽手法,以頌缽為修行途徑。(曾文通攝)

「觀自在」由來

「觀世音菩薩」在早期的佛經中,來自梵語”Avalokiteśvara”,因為音譯為繁複的「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一度譯為「光世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直至唐代玄奘法師等譯師才譯為「觀自在菩薩」。梵語原文中,”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玄奘譯為觀自在,當時意思為「眾生所見之主」。

部分照片香港舞蹈團提供

音樂形體劇場《觀自在》
日期:9月8至10日晚上7時45分;9月9至10日下午3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票價:$260、$200
查詢:3103 1806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