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生活逐步重回正軌,食飯睇戲,飲啡傾偈,見面應酬,坐埋聚舊,每件事盡量用日常心態面對。但睇睇舊相,摸摸護照,口裏討論,心中明白,要等疫後晴天,合法拋開口罩,無慮衝上雲霄,還有一段不可預知的距離。
說重回正軌,不代表回到從前,餐廳人去樓空,吉舖人來燈亮,熟悉的人事、食物和味道,或者可以分店再尋,或者只好含淚再見。解禁堂食,放寬人數,只能止血,不能治傷。恆常使費,照樣支出,左扣右減,租金企硬,周轉不靈,隨時攞命。
香港地少人多,小學早就灌輸清楚,老師講過,書本睇過,試卷答過。香港人用一生體驗引證,地少人更多,伴隨租金更貴。在商先言商,無論減租、加租、續租,「人人心中一把尺,點量點度唔一樣」,部分業主體諒,租金計出減數,部分難取分毫,時艱不一定能夠共度。小商家離場,連鎖店拉閘,新聞報導,落樓眼見,市民講句「又執」,業主準備「再租」,反正幾個月後,大家都會遺忘。
有危就有機,不少人擬似參透疫市反彈玄機,創業擴張,實行腦海大計,一變二、二變四,上市集資,分拆收息。業主何嘗不明箇中道理,租戶無錢交租,要不捱到最後,履行合約精神。要不結數清盤,早日歸還地方,好讓租約另起。有機就有財的極端例子,是業主「疫市」加租,趕舊戶,迎新客,汰弱留強,搵錢至上,根底厚才是硬道理。什麼情感因素,如何文化保育,通通無法加值量化,要執要搬,「好行唔送」。
香港依然地少人多,業主不愁無客,有些索性封舖待機,「待價而租」,寧錯過,勿簽錯。租客無奈四散,或待東山再起,或被告老歸田。難怪幾十年前的餐廳廣告,不時標明是東主「自置物業」,起初不明所以,以為只是拼湊字數。觀照現時,「疫下追租」,「疫市加租」,不難明白,手執舖位的重要性。自己地方,自己話事,營運不受加租影響,街坊長情追捧,免加一個幾毫。沒有加租壓力,食材維持高質,不用催枱追數。對東主、食客,都是如夢一般的美事,幾十年過後,有些購舖的餐廳仍能做自己,只能說老闆有先見之明。
新店舊舖,多番流轉,香港的飲食文化,走入洗牌重組的時期。一手翻開,牌留牌去,自有規律,也有運氣。花牌可留,因自身特質,其餘手牌,難逃業主左右的命運。好牌爛牌,隨時局轉,應時而起,應運而生,規劃好,運氣佳,隨時一鋪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