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每段旅途的風光,期望把點滴與大家分享,是Pan及Rita一直在做的事。從開初建立網上平台MIDWAY,以照片及字句分享每幀風光,後來索性把心儀的特色設計品帶回來。先於上環短辦pop up店,及後在深水埗立下據點,一眨眼便將近三年,家品、餐具、小物等早就填滿了這三百平方呎。剛好,鄰家車房老闆要退休了,夫妻倆便索性一併租下,分租一半予設計師好友作工作室,留轉角處的那半作飲食版MIDWAY shop,取名為”PRESS THE BUTTON”。
大概是太多人問Rita店名之緣由,她早就在Instagram上解說過:「單純的快樂每天也會接觸,也是最容易被遺忘。」從日常中按着無數按鈕帶來的小滿足,便是毫不起眼的快樂,這正是店主倆想藉由方寸之地與眾人分享的哲思。在新的空間中,他們終於可以好好地分享咖啡香,以及食材品牌的故事。簡單地選一兩款豆做手沖咖啡,讓客人飲咖啡試口味, 對胃口便把豆買回家。既飲得到也買得到,才是店之初衷,「我一直都是想結合內容及產品, 多於要不斷製作食物給客人」,所以Pan一再重申,「我們想做coffee stand而非café。」
開店初期,手沖咖啡用的豆出自日本京都小店CIRCUS COFFEE,其實MIDWAY shop 已賣了一段日子。來到新店,除了會賣「季節BLEND」及單品咖啡豆外,更有專屬於此的”MIDWAY BLEND”。Pan解釋:「日本每一間coffee stand都有自己house blend的hand drip coffee,對於他們而言,hand drip並不是神聖的、高昂奢華的咖啡,只是很日常的一件事。我們想營造同樣的感覺,所以找CIRCUS 做了這一款house blend。」味道總是主觀的,「這是一款我們很喜歡的味道。Rita喜歡中深烘焙,我就喜歡有after taste。CIRCUS就因應我們的喜好做了三款讓我們選擇,最後得出這一款。」如Pan所言,這將是此空間在未來的日子中,很日常的味道。
有時候 不必總是要型
心目中預算的日常,剛好遇上了同區的新氣象,聘請員工時預期的「不會很忙」,竟變成了逼爆這小小空間的光景。買一杯咖啡,多角度拍照,卻是不少來客的日常。「我們想細水長流地經營,沒有想像過會有這麼多人來打卡。坦白說,我們沒有視覺系的飲品,來來去去都是那一兩杯咖啡,影多了還是老樣子」,恆常而穩定的出品及狹小的空間,造就了有限的打卡人潮,但Pan還是有擔憂的,「現時的咖啡店數量還算可以吧。但如果還有人想入區開店,我建議你不如開一間賣魚蛋燒賣,賺的錢可能差不多。有時候,不必總是要型。」訪談時才六月初,至今七月中旬,新啡店、café 仍在這「商圈」中開花。
兩人本來也是常尋美景、按快門的人,卻仍然很佩服來客的攝影角度,「他們總是很厲害,很多角度我都是參考自他們」。然而,來客眼中的打卡素材,其實每一件都富有心思, 甚至藏有些小故事。例如舊式唐樓俯拾皆是的信箱,所用的工藝漸被淘汰,這種老香港味道的材質,便被Pan活用於店中,成就出門外的餐牌箱、店面的門窗框架。若是仔細察看,會發現店舖前身的欖閘仍然存在,因着趟開了而摺疊在側,蘊含新舊交融的魅力。
安身立命於這區已經幾年,兩人口中的深水埗充滿人情味。「我到外地時也會推介異鄉人來深水埗作客。此區如香港縮影,人民及文化加上新注入的年輕動力,都齊集於此。我接觸的街坊、本區人,大部分都不抗拒外區人, 都很願意主動打招呼、聊天、探頭詢問。人們常覺得現今的廢老總是討厭年輕人,但在這一 區,並不如此。」
他們憶記起初來甫到那年,路過大叔主動指導如何抹玻璃。店門頭頂上那面小布旗, 正是對面街縫紉店的清姐製作的,「後來她想在Google Map加入小店資料,又來找我們幫忙」。上一手車房的「文偉」小招牌保留在牆身水渠旁,方便新舊客人聯絡,久不久接 freelance在附近洗車。附近地產店的員工會來飲啡,洗車店的少年又會帶老員工來買啡。開店收店,大家會打招呼、聊兩句,有時我去借冰,她來借飲管。「我覺得好有日本舊式商店街的感覺,大家似乎無形中有種bonding」。
MIDWAY的鐵閘總是被貼上許多宣傳維修的貼紙,凌亂無章法。有一日Pan把貼紙撕下,集中地重貼於中央,自此後新貼紙也總是乖乖跟隨格局地貼。PRESS THE BUTTON門外、右邊牆身的大渠附近,在Pan執整、髹油後,大家也就很乖地只把街招貼在渠之右側, 不打擾門面的潔淨。這些微小的細節,隱含禮 節的互動,是鄰里間日常又窩心的小區風情。
MIDWAY shop
深水埗基隆街132B地下
Instagram: midway.shop
PRESS THE BUTTON
深水埗基隆街132A號地舖
Instagram:pressthebutton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