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市場】開業一年沽清趙無極打響名堂 Villepin畫廊創辦人Arthur:香港無論如何都是世界第一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藝術市場熾熱 樂觀主義背後

【香港藝術市場】開業一年沽清趙無極打響名堂 Villepin畫廊創辦人Arthur:香港無論如何都是世界第一

27.04.2021
周耀恩,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y210401yl0018

二○一九年的社會運動、二○二○年開始並持續至今的疫情,使許多本地藝廊生意大減,以致要裁員縮減規模,甚或停業關閉,中環藝廊集中地H Queen’s大廈也有藝廊撤出。

然而, 由前法國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 及其子潘雅德(Arthur de Villepin)創辦的Villepin藝廊,卻選擇在這段充滿未知之數的時間,逆流而上,於去年三月開幕。一年前訪問Arthur,其時藝廊空間還未開放,但他已對藝廊未來非常雀躍,表示相信香港藝術市場的發展潛力。一年後,再訪Arthur,他對香港的信心分毫不減,更明言,「我不只認為一切都會變好,這裏更會成為最大的藝術平台之一。」

趙無極畫作沽清 打響名堂

在籌辦Villepin藝廊前,Arthur早在香港扎根十年。二○一○年,受香港的城市氣氛吸引,Arthur便隻身來港做藝術相關生意。直到去年,他與父親決定攜手在港創立家族藝廊,展出他們一家珍藏的大師作品。

Arthur de Villepin(潘雅德),企業家及藝術收藏家。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之子。二○一○年起,Arthur定居香港。去年,他與父親聯合創立Villepin藝廊。
Arthur de Villepin(潘雅德),企業家及藝術收藏家。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之子。二○一○年起,Arthur定居香港。去年,他與父親聯合創立Villepin藝廊。

Arthur回想,Villepin開辦之際,正是疫情緊接示威而來之時,社會一直有懷疑情緒,「香港究竟發生什麼事?香港受到了詛咒?」但藝廊最終還是在一片紛亂之中,以「為收藏家而創立的藝廊」的姿態,在中環荷李活道誕生。Villepin着重以收藏家的身份,與藝術家還有其他收藏家建立緊密關係,推廣有遠見的收藏策略,而非短線炒賣投機。

人物專訪:三月開辦新畫廊 懷念老友趙無極 潘雅德和法國前總理父:相信香港

人們都問Arthur,這種藝廊營運模式可行嗎,尤其在疫情期間?一整年的實務經驗讓他交出自信的答案。他透露,Villepin首個展覽《友誼與和解》中展出的三十多幅私人收藏趙無極畫作,「所有出售的都盡數賣出。」而剛完結的《來蘇之望—新巴黎畫派》展覽,Georges Mathieu、Hans Hartung、Nicolas de Staël等戰後著名巴黎畫家的藏品亦大受歡迎,成績令他喜出望外。

「我看到來到這裏的香港收藏家,真的由毫不認識Villepin,到完全信任,完全依賴。」Arthur自豪地說,「可以在疫情時代,單憑一年時間,闖出名堂,以致人們可以信任你做事。這是一項令人驚喜的巨大成就。」

Villepin畫廊的首場展覽,展出多幅Arthur一家收藏的趙無極畫作,每幅都有其家族與趙氏的故事和友誼。
Villepin畫廊的首場展覽,展出多幅Arthur一家收藏的趙無極畫作,每幅都有其家族與趙氏的故事和友誼。

藝廊聲譽鵲起,Arthur也與眾多收藏家建立友誼,與他們結成社羣。如今,就連遠至俄羅斯、中東的收藏家,若有意了解趙無極,又或上述一些法國畫家的大名,也會聯想起Villepin。「現在人們很容易就將那些藝術家與我們聯繫起來,這對我來說是成功的。」

看好二十一世紀的香港

「大浪裏的一個小滑浪者。」Arthur如此形容過去一年的自己。他在風浪裏為初生的藝廊開拓找到生機,也預期香港藝術市場能夠逐漸復甦,欣欣向榮。「香港逐漸成為亞太區的文化中心,這不單靠運氣,而是有強烈的決心在背後。」Arthur指,現時香港政府的各種支援政策,本地的基建人才配套,都使香港藝術市場充分具備競爭力。「事實上,去年香港已超越倫敦,成了僅次紐約的第二位。數據擺在眼前。」

剛完結的《新巴黎畫派》展覽展出了Georges Mathieu一九八九年的畫作
剛完結的《新巴黎畫派》展覽展出了Georges Mathieu一九八九年的畫作
以自殺終結一生的Nicolas de Staël一九四二年作品《Composition》也在《新巴黎畫派》展覽展出
以自殺終結一生的Nicolas de Staël一九四二年作品《Composition》也在《新巴黎畫派》展覽展出

或有人憂慮香港新政治氣候下的藝術環境,但Arthur沒有同樣感受。「我非常榮幸能夠以自己想做的方式、全世界其他地方都無法匹敵的效率舉辦展覽。我正考慮在中國舉辦展覽,也沒有什麼阻止我。在我的空間,我眼所及的,我不感到受局限。我不是在談論每個個案又或整個社會,人們自有他們的觀點。」他補充,明白社會悲觀的原因,但舉《新巴黎畫派》展覽的畫家為例,他們都經歷戰亂悲劇,但卻更相信生活,「他們將充滿仇恨或混亂的世界轉化成希望和生活。」

Arthur說困境是創造的契機,而香港也將成為一切實現成真的地方。「香港如同橋樑,可為文化、軟實力發揮作用,讓人們對中國文化建立同理心。感覺上,香港會成為人們找到共同基礎互相理解的場所。而這就是香港無論如何都是世界第一的原因。」他堅定地聲言,「二十世紀初是巴黎。五十年代後是紐約。二十一世紀是香港的。」

編輯推薦
周耀恩,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藝術市場熾熱 樂觀主義背後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