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自我表現、溝通等等的行為,是否能導向幸福,甚至是精神的解放?當捷徒正在閱讀小說時── 閱讀小說,這種老派的行為──想到這問題。在最近的三個月,他正努力嘗試斷絕網癮,雖然因為工作關係,不得不使用社交媒體,但自從刪掉手機的社交媒體應用程式後,花在網絡上的時間就大大減少了。
說到自我表現,現在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便利的世代吧。不過所謂便利,並不代表對事情整體上有利。這點是人類需要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之一。當門檻降低,一開始時應該會出現巿場開放的紅利,但隨着便利出現的,自然是過量及零散化。這種零散化,長遠來說是會導致專家消失的。
捷徒曾經有幾年時間經營過社交媒體專頁。專頁的內容是抄錄書本段落,加上個人的感想,以及配圖。他與拍檔幾乎每天都製作內容,專頁的讚好人數約四萬,大概就是這規模的小作業。
廣告之類的收入也曾收過,但如果要計算付出時間的話,大概做飲食業還比較合理。事實上捷徒讀中文系的拍檔就是去做了飲食業。熱烈地經營了約三年左右吧,他們兩個像是有默契般,慢慢把這專頁荒廢掉。在網絡上能看到許多如此的廢屋,你可以看到主人曾如何每天更新,但去到某個時間點,就會被廢棄掉。這幾乎是必然的事。長遠來說,這種平台是會廢掉一整代人的心神的。他們停止更新,大概也因為隱隱感到,這種日常的作業,並不能帶我們到什麼地方去吧。
「那是會壞掉你的筆的。」他的拍檔這樣說。後來,他去了讀法律,「我是學文學的人」拍檔這樣說,「但我漸漸發現,我所學到的一切價值,在現實中是沒有被尊重的。」他提到「轉向」這概念,這是來自二戰後日本人的一種精神狀態。當你曾經深信某種價值,但因為現實關係,突然大幅度改變,為之轉向。捷徒只好祝福拍檔,畢竟他不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信仰而快樂生活的。不過,也許拍檔追求的,並不是快樂也說不定。
「自我表現不會讓精神解放」,捷徒如是剛好讀到這一句,「因為自我表現,只會讓精神細分化而已。」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