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區報建構社區價值 北區首份區報《北島bak1dou2》總編輯:香港人和北區人的生存韌性很強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後水貨客時代 還原石湖墟

以區報建構社區價值 北區首份區報《北島bak1dou2》總編輯:香港人和北區人的生存韌性很強

%e6%b0%b4%e5%8d%b0%e9%80%90%e5%bc%b56

近年,港人聚焦在本土議題,為社區出力的方法很多,地區報亦在十八區湧現,在二 ○二○年八月創刊的北區首份地區報《北島 bak1dou2》,則選擇了以書誌形式,為北區紀實。

團隊由一羣老中青的北區街坊組成,總編輯阿四和兩位義工編輯Emily和Candice, 駐足觀察該區,就分享了他們對石湖墟的觀察和展望。紙媒之路不易,團隊剛在本月出版了最後一本實體書誌,未來將轉個模式,繼續在社區深耕細作。

 

 曾經的「水貨」之城

 《北島bak1dou2》由八至十位義工編輯負責編採工作,在紙本與網絡上,展現他們對北區及香港的關懷。對於總編輯阿四而言,他 和石湖墟的緣份,因家人抽到上水的居屋而開展,還是小學生的他從港島搬進上水。那趟旅程尤其深刻,要乘搭橙色座椅的電氣化火車, 穿過石湖墟,越過大片田野才到達目的地,自此,他便和石湖墟結下不解之緣。

阿四一直熱心社區事務,多年前曾經組織另一社區媒體《趁‧墟@北區》,把北區兩大墟市——聯和墟和石湖墟的面貌記錄下來,如今亦和志同道合的團隊一起辦區報,兩位年輕編輯Emily和Candice,便是當中成員,前者是在加拿大留學的新聞系學生,後者則是熱愛文字的上班族,縱使背景不同,但同樣是熱愛社區的有心人。

兩代人談起石湖墟的變遷,說起廣成冰室、英記、已結業的中興書局,甚至是曾經的「水貨客」問題,Emily笑指「中興sponsor我的文具」,Candice則說廣成冰室未成為網絡熱話以前水準更高,氣氛之熱烈,印證了阿四的一句話 —「有墟才能make到Connection」。

「上水本身的氣質和mentality出返嚟。」總編輯阿四如是說。
「上水本身的氣質和mentality出返嚟。」總編輯阿四如是說。

疫情令小店復興

「水貨客」最為猖獗的時候,有「水貨街」之稱的新康街,曾有四十七間藥房。然而,「我兒子在二○一二年出世,我想在石湖墟買尿片,居然買不到」。「自從二○○九年的水貨政策後,街道的capacity已爆,街坊也不願意走進石湖墟。」幸好,「水貨客」因為疫情而消失,區內特色小店湧現,團隊走訪了墟內新開的咖啡店,陶藝工作室、健身中心等,發掘當中的人情故事,展現出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氛圍。

Candice欣然地表示,「現在最大的分別,是區內愈來愈多北區的街坊出沒,之前在石湖墟,聽到普通話仲多過廣東話,好多水貨客,沒了我們社區熟悉的面貌。」她樂見金行、藥房撤出後,石湖墟重現的面貌,「原本是比較淳樸,以及多街坊小店,冇咁商業化。」雖說水貨客今天遠離,但他日也許會捲土重來,Emily形容,單是想像已教她恐懼,「Cafe、小餐廳會生存不了,變回只有藥房、金行、藥妝店的社區。」

墟市,是凝聚社區的地方,阿四批評,新市鎮的規劃和發展,令社區淪為「天橋駁天橋,商場駁商場」的地方,令人變得「離地」。他以馬鞍山、將軍澳為例,區內沒有墟市,街坊只會以屋苑名來劃分區內不同地方,根本不會在街道上遊走。談到石湖墟的將來,他說,「其實石湖墟原本就是如此多元、豐富、複雜,不需要太多規劃,應由居民定義。」

Emily(左)和Candice都加入了《北島bak1dou2》約一年。
Emily(左)和Candice都加入了《北島bak1dou2》約一年。

建構社區價值

 《北島bak1dou2》團隊創辦區報的其中一個目的,原打算於每期的「區政」欄目中介入社區政策,然而,談論政策的空間逐漸收 窄,因此目前的內容以生活小品為主。團隊一致認為,書誌的意義在於「價值的倡議和保留」,即使聚焦在共購香港蘿蔔、魚菜共生等生活化議題,也能令讀者「以小見大」,從中關注土地和農業價值。題材從北區推而廣之, 從主流媒體以外的角度,論述城市。縱使團隊已在本月出版了最後一期實體版書誌,但往後會繼續推出電子版,也希望能邀請過往的受訪者來對談,或是舉辦導賞團。

 阿四憶起在「水貨客」問題最為嚴重的二○一四、一五年間,其實也有不少新店曾進駐區內的樓上舖,「香港人和北區人的生存韌性很強」,建構北區,甚至香港價值的方式很多,「區報也只是其中一個形式。」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後水貨客時代 還原石湖墟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