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一生中的奇事很多,他發過預言一次大戰的夢、跟師父佛洛依德親近又反目、患過抑鬱疾、見過鬼、有個幻想出來的長期朋友。晚年他在瑞士湖畔親手建了一座塔樓,據說是他依照自己心靈圖像所建的,他隱居此,並完成了幾部重要著作。他的徒弟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年輕時曾到塔樓,見過榮格,從此就被榮格心理學深深吸引,日後她亦成為了榮格的助手和繼承者。到了晚年,她更仿效榮格,在他的塔樓附近建造了一座自己的塔樓。
《解讀童話》是瑪麗—路薏絲的得意之作。書不厚,卻簡賅地將大量榮格心理學的觀點應用到童話分析上。童話研究向來有兩大方向,一是歷史研究,追蹤童話的形成過程;二是解讀象徵,分析童話元素的文化意義。瑪麗—路薏絲的最大貢獻,是將童話理解為人類集體潛意識的顯現。
榮格改寫了佛洛依德的潛意識理論。他認為在潛意識之下,還有一層為人類全體分享的集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中有一些「原型」,是人類心靈所共有的,因此即使背景和經歷不同,有些意象是人人都會夢到的。因此坊間才有些解夢書,會以一對一之法去解夢,即你夢見A,就必定代表B。可是榮格卻不這樣,他吸納了佛洛依德的觀點,認為夢境中某些顯現是來自發夢者的現實生活。也就是說,夢非個人,也非集體,而是個人和集體兩大潛意識相互交流的結果。
童話就是一個民族的夢。這是瑪麗—路薏絲解讀童話的原點。書中她大刀闊斧地將一個著名童話《三根羽毛》,解拆得燙燙貼貼,同時對榮格一些頗誘人的概念,像陰影、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等,都頗有獨到解讀。她的基本立場是,在不同文化的童話裏,都能找到一些相似的原型,但這些童話最終演變成不同形態,則由歷史因素造成。故此解釋童話就好像解夢一樣,乃是挖掘集體潛意識的具體結構。對她來說,童話和神話結構相似,但神話的象徵層次較高,相反童話則較貼近庶民生活,與一般人的心靈構造更息息相關。
說到神話結構,自會聯想到李維史陀。李維史陀對神話學的研究很有榮格的影子,他同樣認為不同民族的神話皆有着共同的「結構」。瑪麗—路薏絲甚至認為,李維史陀引用了榮格的觀點,只是沒說明出處罷了。不過從理論脈絡看來,李維史陀承襲自語言學傳統,他所指的「結構」乃是一個語言符號系統,而榮格則始終關注人的心靈本質,那是一種先於語言的結構。
榮格說:「夢境就是最佳詮釋」,即「解讀夢境」永遠比不上「夢境」本身。但解夢本就是一件有趣的事。童話是前人的夢,依着榮格和他這位得意門生的法子,要當個愜意的童話解夢師,其實不難。
《解讀童話: 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作者:Marie-Louise von Franz(徐碧貞譯)
出版:心靈工坊
售價:台幣380元(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