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香港逾個半世紀,英軍亦隨之在港駐守個半世紀,其間為他們所建的軍事設施不少經過活化後,現已改作其他用途,位於西灣山高處的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就是一例。它前身是英軍的鯉魚門軍營,在1988年才開放予公眾遊樂休閒。香港建築師學會在前周六(9月21日),選址於鯉魚門公園,舉辦「和則師共劃」活動:由專業建築師帶領市民學生,讓他們親身探索將歷史古蹟活化再用的可能。
以鯉魚門公園講解活化
「和則師共劃」活動中,有學者專家的分享,也有參與者的實地考察及活化提案體驗。
建築師學會古蹟及文物保育委員會主席梁以華,率先釐清「活化」相關概念和方法。他指出,「活化非單純的修復(preservation)和保育(conservation)」。古蹟的「活化再用」(adaptive re-use)需要政府、私人商企又或非政府組織互相配合,是「整個社羣的合作」。
梁以華列舉將古蹟轉化用途的四大步驟:先研究其「文化重要性」,亦即建築物在美學、歷史及社會等各方面的價值。其後是考慮古蹟持份者的需要、可用資源、建築物狀況後,制訂政策。第三,遵循政策,設計及評估具體細節,有萬全計劃。最後就是執行計劃,並且可持續地管理古蹟,此對於一些會作文化旅遊或開放予公眾使用的古蹟尤其重要,就如當日活動舉辦的活動場所─鯉魚門公園。
「和則師共劃」特地選址鯉魚門公園,並以此地為研討案例,明顯是為了讓參與者更容易理解活化再用的考慮因素和方式。
其中一位講者,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學者Stephen Davies談到了鯉魚門公園的前世今生。他闡述,英軍早於英國殖民香港初期就嘗試在西灣高地興建軍營,加強維港東面的控制,然而大量士兵因氣候疫症病死,遂放棄計劃。1885年,為防範法俄染指香港,英軍才再於相同地域加建炮台、碉堡以及營房。戰後軍營一直供香港軍事服務團作新兵訓練之用,直到1987年,為配合香港主權移交,軍營轉交還政府作民事用途,一部分率先於1988年搖身一變成今日的「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另有部分改建成2000年開放的海防博物館。
了解鯉魚門公園在香港發展史中的位置後,參與者分成四組,在專家的帶領下分別在公園內各處散步,實地考察,看這些前軍營如何變成公園設施,亦談古蹟建築的特色。其後參與者再代入不同持份者的角度,角色扮演,一同以鯉魚門公園為案例,探討並設計活化古蹟的其他可能。
完成「和則師共劃」活動的半日行程,等於不知不覺完成了活化古蹟前必經的「認識價值」和「商議政策」兩大步驟。工作坊以此獨特形式進行,讓參與者得以體驗將古蹟「活化再用」的過程與挑戰。
建築師學會:望大眾欣賞古蹟
「和則師共劃」其實是香港建築師學會「共建活力築蹟」計劃四大主題活動之一。其餘三類活動包括「與都神共遊」,保育建築師親自向參與者解釋他們的活化項目;「隨匠師共藝」,參與者在工作坊中向工匠偷師,學習傳統建築工藝;「伙同學共創」,建築師與中學生參觀舊區與歷史建築,與學生交流並啟發他們以建築故事和古蹟歷史創作。
「共建活動築蹟」自今年3月起開始舉行,並將於10月26日完結,至今半年間已與十多間活化古蹟合作,完成了不少導賞和工作坊活動。參與者在建築師導賞下,到過藝穗會、香港醫學博物館、香港新聞博覽館等歷史建築,亦從工匠身上學習過「門神彩繪」、「門磚修復」等傳統工藝。
建築師學會會長李國興表示,活化歷史建築是近年港人關心的議題,因此他期望這一系列活動能夠「加強各持份者及公眾對活化工作的理解,提升大眾對歷史建築價值的欣賞和對活化項目的支持」。
「共建活力築蹟」計劃及活動詳情
網頁:hkia-covitalize.hk/tc
Facebook :www.facebook.com/CoVitalizeOur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