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國2005年數據,全球有超過一億名露宿者,即七十個人中就有一個無家可歸,2015年歐洲難民潮爆發後,露宿者數字急升。米蘭設計周期間,經常遇見露宿者瑟縮街頭,好些是三十出頭的壯年人,無家者除了要面對飢餓、疾病,寒冷的冬日更是難捱。
荷蘭時裝設計師Bas Timmer因為好友爸爸在露宿街頭時染上低溫症而離世,決心設計出露宿者風褸Sheltersuit,免費送贈無家者。「第一件風衣送贈經常在戒毒中心桌上睡覺的露宿者Peter。後來再遇上他,他說在剛過去的冬天,他和另外四個人一起分享風衣捱過冬日,一個身無分文的人亦願意予人分享,令我非常感動。」
露宿者風衣獲得不少大企業的支持,包括Ten Cate和3M免費提供剩餘布料、YKK提供拉鏈等,令風衣不但防風防雨,更能變成帳篷,讓露宿者擁有一個溫暖的家,至今他們已在歐洲各地送出逾千件風褸。
露宿者隨時走難的家
不過,他們亦面對不少反對聲音,另一成員Frederik Frankenhuis直言最大的挑戰是應付當地政治角力,「政治家常說我們不應該支援露宿者,變相鼓勵露宿,但我們認為露宿者的主因在於沒有足夠的收容中心,是社會福利出現問題,送贈風衣是一個短期的解決方法。」
另一位在意大利生活的設計學生Pietro Quintino Sella同樣對露宿者境況深感同情,「意大利本身這國家就是移民城市,素來接收大量移民人口,由於地理因素,近年變成難民中轉站,去年就有超過十萬名難民由非洲來到意大利,之後北上瑞士、德國等地。」眼見社區內愈來愈多難民露宿者出現,他訪問約三十位露宿者後,設計了一款變型帳篷Motherpack,黑色的防水帆布帳篷內裏是絨面絕緣物料,可以保暖,黑色帳篷也方便以粉筆寫下用家的故事,它可以輕易摺疊收起成背包狀,方便收納私人物件,隨時走動。
旅行家的流動生活模式
Pietro的作品被挑選在《Design Nomade》主題展覽展出,展覽由Tortona區新地標BASE Milano發起,它由舊工廠翻新,不定期舉行社會設計展覽。展覽策展人之一Francesca Leonadi解釋:「其實游牧民族不止指難民,也是說過着流動生活方式的人,愈來愈多人無固定工作地點,或者經常流浪旅行。」
參展作品中,倫敦設計師Daniel Durnin的Water Bed,屬水陸兩棲的木筏漂浮屋,是交通工具也是居所,只要為橡皮艇充氣,便可在水上行駛,陸上時由單車牽動,不用使用燃料,成本低廉而且能節省交通費,想法大膽,志在實現自主生活;荷蘭設計師Emmy Polkamp就針對那些熱中節日巡遊的人,設計了流動酒店To Many Places,專門挑選荒廢倉庫、工業大廈等空置地方設立,提供無線上網、早餐和食用水,去年荷蘭時裝周時首次亮相,是一種新式住宿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