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本地茶文化推手葉榮枝 以奶茶、紫砂茶壺作起點,娓娓道來七十年轉變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茶香再起

專訪本地茶文化推手葉榮枝 以奶茶、紫砂茶壺作起點,娓娓道來七十年轉變

22.10.2024
鍾琰
cover

說到香港的茶文化,不得不提 「葉榮枝」。

我喜歡叫葉榮枝為「老師」,因為每段聊天交談,都像上了豐富知識和修養的一課。在這次訪問前,原來葉老師剛去了一趟江西。「宋人四雅──點茶、焚香、插花、掛畫,這次主要是隨一位被我稱為『香癖』的朋友去探香,順道看看黃庭堅、蘇軾和歐陽修也詠吟的『雙井茶』。」

由詩詞歌賦打開品茶的話匣子,好像有點拘謹嚴肅。「我看起來嚴肅嗎?」葉老師問。其實一點也不,就像他口中的茶一樣,沒有距離感。

「茶在中國人生活當中不可或缺。茶館於宋代最為興盛,品茶亦有不少規矩禮儀;到了清朝,茶館成為交際場合,亦與飲食的融合,喝茶也變得隨性。茶的角色很多樣,就像音樂一樣,有獨弦、有三重奏,不拘泥於單一模式,而且可以按不同場合以不同方式品嘗,就像去茶餐廳可以穿背心牛仔褲,去隆重場合則換上西裝一樣。」在香港,茶文化也其實早已融入我們生活當中,只是不知不覺而已。

葉老師認為,經濟環境不明朗,令人渴望回歸本土,反而看見香港文化發展的希望。當心亂如麻的時候,眼前就像動盪搖滾的水,滲着 泥土看不清,安靜下來之後,待泥土沉澱水變清,便看得清楚明白。
葉老師認為,經濟環境不明朗,令人渴望回歸本土,反而看見香港文化發展的希望。當心亂如麻的時候,眼前就像動盪搖滾的水,滲着 泥土看不清,安靜下來之後,待泥土沉澱水變清,便看得清楚明白。

葉老師與茶有三個「緣起」:「首先,我在一九五一年出生,成長過程當中,首次接觸茶,百分百因為跟父母到茶樓一盅兩件。那時候資源貧乏,能去茶樓是人生一大享受,上茶樓亦是親人連繫感情的活動;第二,我的父親是中醫,從小便喝普洱和神麴茶,味道說不上好但卻有保健作用;第三便是到了小五、小六時,跟師兄去茶餐廳飲奶茶,開始擁有社交生活,初嘗不用跟隨家人口味,而可自由選擇個人喜好的滋味。」

葉老師到現在仍不時進行這三種「活動」,提起茶餐廳更是感觸,「現在的茶餐廳已失去昔日情懷。茶餐廳在當時來說,是香港人接觸西餐的第一步,草根階層接觸西方文明的踏腳石。好像在茶餐廳使用刀叉,便是受西方文化影響,只是沒人為意。《周易‧繫辭上》當中『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如每天食用的米飯,只因太理所當然而茫然不 知。普羅大眾日用才是王道和文化,文化並不高深。」

茶有勢利感

茶,的確以各方式早早走進香港人的生活當中,但葉老師視奶茶為「只是飲料」,未到品茗的層次。

「我認為,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勢利感,能顯示身份,不單是金錢上,還是品味和修養上。像社會階級般,是一座金字塔,有尖端,也有底層,中間差異巨大。單靠附庸風雅是不能攀上頂端,要以見識、理解和自身感官轉成智慧來提升品味修養。品酒亦然,好與壞相差甚遠,才有勢利感;具藝術和品味價值。奶茶、檸茶,好與壞也差不多,幾乎只是平面,形成不了金字塔。」但也不能抹殺奶茶的作用,「起碼有個『茶』字,作為踏入『茶』世界的第一步,然後 轉識成『智』,總比飲汽水好。」

葉老師真正與茶結緣,或對茶認識開始改變,是在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之後。「我本來讀英文中學, 進入新亞書院後接觸牟宗三、唐君毅等教授的哲學思想被中國文化吸引,開始少了打呔,衣著也偏向中式,亦醉心起中國詩詞和書法。」葉老師先修畢四年的社會科學,再修讀四年藝術,畢業後在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工作,與羅桂祥博士研究和管理紫砂茶壺,於一九七九年在中大舉辦了香港首個茶具展覽,一九九一年創辦茶藝軒,他形容為:「以文化角度做商業。我當時向羅博士提議說:展品是死物,要讓茶有生命。」

葉老師說:「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人只視茶為死物。一九八七年時,我隨當時公司一位雜工到他家位於福建安溪的茶園居住,第一次看採茶、製茶,發覺原來茶有故事有生命,有大量因素決定其品質。後來我還帶了美國記者朋友Amanda到茶園採訪,她在《Saveur》雜誌撰寫的有關報導,還被評為最佳文章。在那個沒有所謂文青的年代,將茶打造成具有生命,是個全新的概念。」

樂茶軒的紫砂茶壺,都是葉老師在宜興物色好手藝的師傅打造,古樸大方。
樂茶軒的紫砂茶壺,都是葉老師在宜興物色好手藝的師傅打造,古樸大方。
高鑑賞價值的茶杯,也能提高品茶的體驗和享受。
高鑑賞價值的茶杯,也能提高品茶的體驗和享受。

潤物細無聲

當年開樂茶軒,葉老師沒有甚麼顧慮。「香港人對茶一點也不陌生,又不是去非洲推動西裝。而且當時唔識死,覺得有希望有潛質。因為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後,走的走,留下來的人想尋根,掀起了中國熱。當時台灣亦然,所以開了很多茶館。」葉老師認為香港的茶文化其實相當多元化,「出處總不如聚處。」香港能接觸世界各地、大江南北的茶葉,反觀雲南人只嘗普洱,杭州人只呷龍井、碧螺春,香港人對茶的包容性大得多。

但說到品茶,也只能無奈說香港人認識事物太過匆忙。「香港人忙碌,通常只靠食家之類的第三者取得資訊,給外界蒙蔽,人云亦云,未能親自付出耐心去研究,缺少細味的機會。」雖然茶有勢利感,但葉老師強調茶並非只用平貴區分高下。而葉老師心目中一杯好茶,視乎很多因素:「可能因為天氣好,可能因為跟你相談甚歡,甚至侍茶者美麗動人、或服務態度讓人舒心,也影響整個體驗。我們要看整體,別集中看缺點。就像面部五官當中,即使眼睛不夠大,鼻不夠尖,整體來看也可以是美人。一期一會,同一班人,同一款茶,每次體驗也不一,每次也值得珍惜。」品茶,也是品味人生每分每秒,必需有閒情逸致。

樂茶軒已成為香港茶文化的地標,現年七十四歲的葉老師卻沒停下腳步,當了十多屆香港貿發局茶博會「名茶評比」總評審、為茶展擔當顧問,最近接受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展鴻邀請,參與昂坪茶園的復修研究,還因三位熱心的年輕人而聯繫嘉道理農場的葉子林,為當中的茶園作推廣。

「能夠在背後穿針引線,已感覺欣慰!」葉老師說得雲淡風輕,從不提足以讓人炫耀幾代的名銜,還說:「覺得自己在藝術方面沒做好,現在也有寫書法和繪畫,還想出書。我也準備退休了,想找人來承傳我的工作。」近年香港年輕人追求本土精神,世界也開始尊重各地的差異性,香港茶葉也終於在香港國際茶展上佔一席位,算是等到你的期盼嗎?葉老師以杜甫詩《春夜喜雨》作答:「『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沒等待過任何事物,會發生的事便會發生。」在筆者心中,葉老師便是一直默默滋養香港茶文化的細雨!

葉老師雖然因紫砂壺與茶結緣,但他還是喜愛以蓋碗泡茶。「茶具是藝術也是收 藏品,同樣講求差異性和勢利感,好茶具能夠提高品茶體驗,但當中有多少是炫富成分呢?蓋碗具功能性,可完美地泡茶,而且簡單美觀,也是藝術。」
葉老師雖然因紫砂壺與茶結緣,但他還是喜愛以蓋碗泡茶。「茶具是藝術也是收藏品,同樣講求差異性和勢利感,好茶具能夠提高品茶體驗,但當中有多少是炫富成分呢?蓋碗具功能性,可完美地泡茶,而且簡單美觀,也是藝術。」

樂茶軒

金鐘香港公園羅桂祥茶藝館地下

鍾琰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香港茶香再起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