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的二仁溪不是礦山,但是聽台灣學者說,現在台灣市面一半流通的黃金都出自此處,還未計上白金、銅等貴價金屬,係咪好巴閉?
二仁溪絕對是奇觀,連CNN都派員到當地做專題報道。我們吃的生蠔都是白色的,那兒的蠔肉青青綠綠;人家的河流是透澈的,那兒的卻黑如墨汁。當地人這樣說笑:倘書房欠墨汁,來二仁溪取就是。也因此,此處有「台灣黑龍江」的謔稱。
要練就以上「開礦」搵大錢、山河變色的奇觀,數十年光景就夠。我說的,是台灣電子垃圾的故事。
這條河長61公里,起源於高雄,出海處為台南的灣裡。上世紀七十年代,灣裡進駐了廢五金業者,從美國、日本等已發展國家,運來一櫃櫃的廢汽車、機械、電子設施,從中「提煉」出黃金、白金、銀、銅、鐵、鋅、鉛等,可換花綠綠鈔票的金屬。一時之間,二仁溪儼如城市礦場,吸引了二、三十萬「 淘金客」湧至。
錢是賺了,但二仁溪卻死掉了。
多得無處可放的廢渣及廢舊電路板,或堆疊出數米高的新堤岸,或棄置到野地;而經酸洗、電鍍的廢水,逕自排入河川,海口處生蠔長期吸收重金屬,顏色也變綠,爆發了1986年的「毒牡蠣污染事件」(牡蠣即生蠔),養殖業幾近破產,當局要向農民賠償超過8億台幣。
數年前到訪二仁溪,當地的關注團體告訴我,過去的二仁溪明明有好風光,現在兩旁房子卻全都背對着河,只因一個「臭」字。也難怪,在2002年,整條河段被劃入「嚴重污染」級別,為台灣三大污染河道之一,二噁英含量更超出安全標準。
2001年6月,新任環保署長郝龍斌來個鐵腕政策,動員七百警力清拆五十七家非法五金工場,並且在其後十多年間,花費數以10億元台幣計復修河道。如今「黑龍江」縱使不算透澈,卻也不再像墨汁般黑,嚴重污染的河段「只」餘20%。
故事,總不全都有個快快樂樂的結局。在當年的強力掃蕩下,部分業者離開行業、部分乖乖進入工業園做生意。可是餘下的不肖業者,卻帶着低端提煉金屬的技術,跑到彼岸的廣東貴嶼成為「開山祖師」,打造出另一個舉世聞名的電子垃圾處理場。
(本欄目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