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阜縣關市,這個擁有優質鐵砂和清澈山泉水的小城市,因其盛產武士刀而聞名世界, 甚至被譽為「刀刃之都」。然而,日本刀傳統在明治時代實施廢刀令後逐漸衰退,關市鍛刀行業逐漸轉型生產生活刀具。
不過走到今天,鍛刀手藝遭受大規模機器生產、產業轉移、傳承困難等重重挑戰,關市的刀具行業如何尋覓生機?
傳奇武士軍閥名劍 產自關市
關市的刀具冶煉歷史可追溯至八百多年前的鎌倉時代(1185-1333年)。當時,來自大和國(現奈良縣)的刀匠元重遷至美濃國(現岐阜縣),將優秀的鍛冶技術帶入當地。
到戰國時期,位於日本中部、作為連接東西的交通樞紐的岐阜縣,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稻葉山城之戰、長良川之戰等著名戰役發生於此,甚至有「得岐阜者得天下」的說法。當地聚集了眾多軍閥和武士,他們對高品質刀劍的需求,也促進本地冶煉刀劍的蓬勃發展。
在元重之後,關市培養了眾多傑出的刀匠,譬如別名為「關孫六」的匠人兼元。他所製作的刀具以刀身優美、堅韌而聞名於世,歷史上有名的武士軍閥武田信玄、豐臣秀吉、黑田長政都使用過兼元製作的劍。
承傳武士刀工藝 關市鍛刀歷史悠久
在日本刀具文化中,岐阜縣關市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名字。自鎌倉時代(一一八五至一三三三年)以來,關市出產的刀劍因其「不曲不折、鋒利無比」而聞名,成為戰國時代武士的愛用名刀。在明治天皇頒布「廢刀令」後,關市轉為鍛造菜刀、剪刀等生活刀具,誕生許多知名的刀具品牌,「志津匠」便是其中之一。
志津匠創立於一九五九年,創辦人堀部先生是一名磨刀匠人。品牌以磨刀起家,旗下刀具亦經過多重打磨工序。堀部喜學(Horibe Yoshitaka)是志津匠營業企劃、家族第四代傳人,他從幼稚園起便在公司製刀工廠中玩耍成長,對刀具生產耳濡目染。他介紹,磨刀講究技巧,要保持適當角度,均勻施力,既要令刀鋒銳利,同時不會過度損耗刀刃。當中微妙的平衡,需要經驗豐富的工匠掌控。
手工磨刀 非機器可媲美
在每一把刀出貨之前,志津匠的工匠們都會精心磨製刀刃,才會交給用家。堀部喜學的父親、志津匠現任社長堀部久志先生,從十八歲開始入行磨刀,雖然現年七十二歲的他現已不再於前線工作,但仍親自為每把刀進行最終的品質檢測。
堀部喜學坦言,雖然關市擁有悠久的鍛刀歷史,但傳統刀匠的工作環境艱苦,年輕一代對磨刀等傳統工藝的興趣減弱,愈來愈難留住年輕工人,許多刀匠技藝和知識亦面臨失傳風險。儘管如此,志津匠仍堅持手工磨刀。公司曾考慮使用機器來取代人工,但最終發現手工製作所帶來的精細度和質感,始終遠超機器所能達到的水平。
推出女性專用刀具 傳承用心設計
志津匠的刀具刀刃鋒利, 但整體設計小巧輕盈。堀部喜學表示,刀具設計特別考慮了女性用家的使用習慣。以二○一三年推出的「morinoki」系列為例,這系列刀具的刀柄圓潤小巧,刀刃薄、重量輕,無論重量和尺寸都經過精心考量,令女性用家在使用時更加得心應手。
「當時爸爸主要參考了公司女職員的意見,才設計出這系列的刀具。」堀部喜學表示。他指出,在關市的刀具行業,公司社長和工匠多數都是男性,當他們設計產品時,往往會從自身日常經驗出發。但在日本,家常煮飯的通常是女性主婦。
「當時爸爸問公司的女員工,為甚麼不用自己公司出品的刀具?她們說,因為太重了。」堀部喜學說。後來他的父親邀請女員工參與設計,最終創造出一把她們都喜歡使用的刀,這一系列後來在市場上也受到女性用家的歡迎。
關市這座只有八萬人的小城市,製造廚刀、剃刀、剪刀的工廠林林總總多達三百間,出口額約佔日本刀具類出口總額的一半,被譽為「刀刃之都」。在眾多刀具商中,志津匠依然堅信,透過對傳統工藝的堅持以及用心的設計,能夠在市場中延續其獨特價值。
「關市有好幾百家公司都是做刀的。其實沒有我們,也不用擔心沒人繼續做刀。不過,我們製造的刀具切實考慮過用家需要,其他公司未必會這樣做。我不僅想延續家族企業,還想繼續傳承這種用心的設計。」堀部喜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