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大概是我人生中最快活的時光!」 「學校是我第一個家,自己屋企是第二個。」
四位舊生,於三個不同年代畢業,他們從事不同 行業,有各自的專長,明明是四個風格鮮明的個體, 聚在一起卻又出奇地相似。他們談笑風生,一起哄堂 大笑;他們氣場一致,只因是同一間學校的畢業生, 在他們身上,有一種看不見的烙印。
昔日的學生,今日的old boy。趙sir、Roger、Sunny和森美,四個人回到母校,把往事如數家珍。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男校男生,如何讀書、運動兩不誤, 還不忘辦活動、追女仔;更重要是同學之間,不論年級、不問出身,大家拍拍膊頭,就是一家人。
他們毋須對母校念念不忘,因為他們至今仍在母校的懷抱,和不同的兄弟一起,在自由和包容的學風 中,肆意地燃燒靈魂。
不要緊!我們有校友
來到喇沙書院La Salle College,看到那 個標準的田徑賽場、足球場、還有現代化的 大校舍,真的不像一間官津學校。種種額外資 源,不少由舊生籌款捐贈。舊生這個詞,像立 體聲般在訪問中環迴,其中最深刻的一句是‥
「為何要轉直資?喇沙精神就是有教無類,學 校需要資源,不用變直資,我們有校友。」
聽起來,校友在這間學校中擔任很不一 樣的角色,雖說是舊生,但又從未離開,每星 期都有無數舊生回到校園幫忙,不只是升學分 享,球場上、田徑隊中、還有各類型大小活 動,處處都有他們的影子。作為現任的舊生會 會長,Roger告訴記者,舊生的付出大概是他 們學校一個傳統,猶如一個延綿的制度,但一 切都是自發,本質就是一份情‥「好像是前司 長曾俊華,他每星期都回來教學生劍擊,選舉 期間都無休止,教劍教足三十年。這大概也是 我們許多舊生的寫照。」
「有教無類是喇沙書院的辦學宗旨,舊 生所說自由的學習氛圍,直至今天仍存 在。」問到校友口中的自由校風是否健 在,喇沙書院現任校長唐煥星,回應記 者提問時顯得信心十足。
唐校長指,他早兩年仍有教書的時候,不時受到學生挑戰。學生會大膽發問: 「我看的書不是這樣說!」即使有外校 老師來觀課,仍不易其風。許偉強副 校長亦表示,樂見學生敢於發問,有獨 立思想。學校的政策基本上是積極不干 預,歸根究柢,就是希望學生在種種嘗 試中,學懂承膽,而不是為了一時興趣 草草了事。當然,自由不代表放任,他 們也不是完全放手,只是給予學生更多 的空間去發揮。今日我們常叫學生走出 思想的框框,但可能在這之前,首先要 學校先把過多的框框撤走,不要再因 「未試」、「無例可依」便扼殺了學生的興致和嘗試。
Roger是1985年的畢業生,他現於環球金 融公司任職,在擔任舊生會主席的兩年,可謂 廢寢忘食,自嘲時時被太太投訴,說他投放時 間太多,似是多了份正職。可是,看看Roger 的表情,便知道何謂甘之如飴了。
Roger認為他們所以能凝聚一起,是因為 他們曾經在這間學校獲得許多。所以一班舊 生,縱然畢業已久,都會在各自的領域上回饋 母校。就像另一位被訪校友Sunny,他是Roger 的同級生,四兄弟都在喇沙畢業,三個小朋友 都在喇沙小學就讀,現在日日夜夜為母校籌備 周年晚宴,他坦言‥「學校是我第一個家,我 的童年,我最要好的朋友都在這個地方。」
只有快樂的回憶,才成就深厚的感情。 Roger和Sunny猶記得他們穿着波鞋上學的日子,更記得每天到球場報到的生活。而喇沙畢 業的森美談起往事,也同樣眉飛色舞‥「我自 己在屋邨長大,中三那年和三個差不多背景 的同學一起考入喇沙,最初擔心會和同學相處 不來,但漸漸發現,不管你背景如何,貧富也 好、原校升讀也好,大家都能打成一片。」森 美指中學時期是自己最精采的時光,讀書、劍 擊、Drama、夾Band、拍拖,還是Hong Kong Student Press Club成員,忙活動忙到天昏地 暗,但人生未試過如此快樂。
高唱自由之歌
在四位校友中,趙榮德大概是其中最特別 的一個,因為他是唯一曾在喇沙舊校上學的受 訪者。他畢業後更回到校母校任教,成為眾所 周知的趙sir。趙sir的故事十分精采,他是1962年的畢業生,當年親身考入喇沙書院,曾在最老的校舍上課,過着「一下雨,遍地都是水, 上課都要舉着傘」的校園生活。其後學校搬到 界限街、即今天的碧華花園,當年學費是14 元。「14元在當時已經是一筆沉重的負擔,但 只要學生話有困難,學校便會補貼他們半費, 不是政府資助,而是修士們自願用人工補貼。 而且不用審查,他們很信任自己的學生。」
趙sir認為,一班舊生所以會對母校有深厚感情,正是因為學生感受到修士無私的付出和用心。「修士會學校,辦學宗旨便是服務有需要的人,主張有教無類,但同時這班愛爾蘭修士辦學又很有一套,既嚴厲又自由,自有一份幽默感。」趙sir指許多年前香港還是填鴨式教學,他們的修士卻已提倡自由,更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放手讓學生自由去闖。
趙sir回憶他第一年回校任教,當時Brother Alban來睇堂,告訴他”Peter, you talk too much!Throw them into the water, and they know how to swim.” 趙sir花了段時間才想明白,教 得多唔一定好,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 發掘。「而且修士從不認為讀書是學生的唯一, 記得當年Brother Mark發現放學後沒有學生跟 他學標槍,覺得學生太多功課,便規定學校每 天最多只能有三樣功課,直言學生不單要懂學問,更要懂得玩!」這種平衡教育,至今還是學校努力維持的方針。
一年一約
說起校友的貢獻,喇沙書院鄧仲翩副校 長也深有體會。她指書院現在每一年都 會有一個醫科講座給學校有志讀醫的學 生,而這個講座的源起便是一個由加拿 大回港的校友說起。鄧副校表示‥「當 時這位校友回港買校刊,他發現書院的 師弟十分上進,便為他們開展了一場以 加拿大讀醫為中心的分享。其後他每一 年都會自己請假回港,鑽研香港的醫科, 為在校所有有志於讀醫的學生進行升學 講座。一年復一年,受他恩惠的學生在 畢業後也加入他的行列,現在這個分享 會已甚具規模,不但有就職分享,模擬 面試等項目也一應俱存。」
喇沙書院的唐煥星校長也感謝校友對學校 所作的回饋,他認為作為教育工作者,自 然希望學生除了能兼顧讀書成績外,也能 學懂服務他人。而每一位為母校付出的校 友,便正正代表了這種服務的精神。
奪冠?放假吧!
自由的學風,感受最深的自然是就讀學 生。森美指他們求學時期,只要準備好計劃 書、按規章辦事,任何事都有可能。「當年有 位同學想辦一個搖控模型車學會,這絕對不是 學術性學會,但老師聞言,只是拿出一份表 格,叫填好表找夠人數便可以成立學會。可見 基本上只要不犯校規,學校是任由同學發揮。 當年這位同學是搖控模型車學會會長,畢業便 去修讀汽車設計,今日依然和跑車為伍。」
說是自由,其實也是學生自主,訪問時 Roger他們特別驕傲,指學校早期便有學生會 選舉,由學生組閣,校方放手他們自由籌組 各項活動,不論是社區服務,還是聯校大製 作,基本上是「你交了計劃書,學校便會放 行」,是信任學生,同時也是培育學生的責任 感。Sunny指當時許多同學都醉心比賽、醉心 運動,真的是「周身刀」,而且往往付出百分 之二百的努力。探索背後原因,就是因為這些 活動都不是老師安排,更不是社會「逼」學生 去體驗,而是同學有興趣、自願去參與,正是「逼都逼唔嚟」,故投入度截然不同。
森美說‥「當時學校氣氛真的很好,許多 學校讀書好的學生是一個圈子,體育好的學生 又是另一個圈子,但我們學校卻是一個整體,齊上齊落,不論是哪類型活動比賽,都會得到 全校的歡呼喝采。當時只要有同學贏了冠軍, 學校便會放假半日,全班都會嚷着‥『你又贏 咗!我們又放假啦!』完全是全校同慶!」
問今日的師生,學校還有這樣的假期嗎? 答案自然是沒有。昔日學校曾連續放半日放到 被家長投訴,當時的校修士不以為然,問學生 誰願意寫信回應投訴的家長。往事成煙,今日 喇沙書院唐煥星校長回應:「時代唔同啦!」 不是學校吝嗇假期,而是今日教育局對學校有 更多指引,要放假?沒那麼容易!
有體罰的年代
學校,是學習知識的地方,但影響學生 最深,永遠不是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學校的氣 氛、學校的制度,以及學校裏的人。在趙sir及 Roger他們的讀書年代,師範還未普及,學校 老師除了是修士兼任,也來自社會各界,他們 未必是教育專科出身,但各有教學特色,反而 令學生的校園生活更精采。
趙sir說:「我上學時老師最嚴,當時還 有體罰,學校有個課室用來懲罰學生,有老師 會手執教鞭,在學園巡來巡去。當時好多同學 都被打過,我卻倖免於難,還被修士邀請去飲 奶茶,然後為他們抄寫中文詩詞。」趙sir今日 的文章見於各報章網站,原來寫作的源起也來 自學校老師,當時他的語文老帥葉穎林,鼓勵他寫作,替他們登校刊,又教他們寫詩作賦,「他讓我知道,原來自己能寫作,結果一寫便寫到今時今日。」
老師的神應對
對Roger而言,印象最深的也是一位中文 老師。讀書年代Roger自問成績不上不下,不 算最乖又而不是最淘氣的學生,以為自己在班 上是隱形分子。想不到有一次上楊老師的課 堂,他帶領全班起哄,要作弄一個男同學,楊 老師制止了他,更說了一番完全出乎預料的 話。「他說‥『你不要作弄同學!不過同學你 都幾有領導才能,會不會成為政治家呢?』我 一直以為自己只是one of the students,沒想 到鬧了事,才知道老師其實有留意每一個人的 表現,他有關心我。」今日Roger自然沒有走 上政治家之旅,不過他身兼舊生會會長的工 作,楊老師的評語看來還是相當準確。
男校男生,免不了有點淘氣,森美當年 的班級,也有類近的「搗蛋事件」。當年他們 全班一起作弄班上一名同學,把他的木椅收起 來。結果男同學只好向老師報告,說他找不到 自己的椅子。當時老師這樣回應‥「同學你有 做錯什麼嗎?為何他們偏偏要作弄你?」全班 同學恍然:「是呀,同學沒惹怒任何人,我們 為何要作弄他呢?」最後還是同學自行把椅子 交出來。
試卷上的聖母經
Sunny認為,學校的老師在修士的影響 下,對教育育人自有一套,有時雖然嚴苛,但 亦有更多包容,不會打壓學生的自尊自信,更 會促使他們成長。而這一份包容和幽默感,其 實很值得今日的老師參考。就好像學校以前有 位Father Lea,教學生宗教科,結果有學生沒 有做好準備,整份卷答下來一竅不通,就在交 白卷之際,學生把自己日背夜背的聖母經寫下 來,當作答案交出去。Father Lea的回應是:「上主聽到你的禱告,我給你合格吧!」
打不死的精神,放手一搏的勇氣,好像 真的烙印在這間學校的師生身上,原來連趙sir 也曾試過這種放手一搏。「我記得當時我考中 史,題目是司馬光《資治通鑑》對後世的影響 力。我完全沒溫這一題,半點內容也沒有。最 後我只記得司馬光砸石救人的故事,便用生花 妙筆寫了兩三版,是自己最工整最漂亮的字。 結果,合格!」
誠然,趙sir的故事不是鼓勵大家考試靠 「妙筆」,他只是想和大家分享校友心目中的喇沙精神,那便是永不放棄的不死靈魂。
放假的自由收緊了,但有些傳統仍然保 留,例如是重視學生全人發展,以及有魅力有 權力的學生會內閣。森美昔日便是內閣成員之 一,是學校的discipline head boy。他認為學 校的組閣傳統,有助學生學會規劃人生。「SA (student association) 裏有不同職位,但按照 SA的憲章,學生會成員要出任這些職位,必須 在中六前累積同類經驗。即是我們有志入學生 會工作,也不能中六時才決定,而是低年級時 便要規劃自己的方向。」森美認為,SA的經驗 讓他學習到如何規劃人生,促使他在讀大學時 便入電台兼職,他的目光不是放在今天,而是 放在將來。
Roger對此深有同感,他認為學校是自由 的,但在自由之中,卻充滿學習的機會,反而 有空間令學生有自己的反思和計劃。「今日我和 許多舊生接觸,他們未必是讀書最出色學生,但由於習慣自主思考,在社會在職場都能所發 揮。這些都是學校給予的無形禮物。」
他們的四字真言
說起喇沙精神,作為一個局外人,有時真 的不太明白這四字真言到底是怎樣的概念。為 何就像是一個萬能答案,能解釋所有事?訪問 當日遇上兩位中五喇沙學生,他們口中念念不 忘的,同樣是這四個字!看來真的有種默契, 能橫跨古今。Roger告訴我,這大概就是他們薪 火相傳的情懷吧,就是一大班兄弟,同上同落, 一起打不死,一起不服輸,大家守望相助。
「放在球場上,就是半場落後不要緊,我們一起追;失球不要緊,我們幫你追回來,只剩一分鐘也不要緊,還有一分鐘,我們放 手一搏!」
放在校友的立場上,便是學校要幫忙? 不要緊,我們一呼百應,人力物力俱在。「就 好像這田徑賽場和足球賽場,每年都需要巨額 的費用去維護,但這個賽場就是我們成長的地 方,所以校友聽到學校需要經費去維修,許多 人二話不說來幫忙,我們對這間學校有情,照 顧它就如同照顧老去的父母,不問因由,不分 彼此,大家一同付出。」Roger補充。
除了同上同落的默契,他們另一個共通 點,便是對all-round的推崇備至,和某些學校 追求的「單項卓越」相比,這間學校的新生舊 生,對全人發展更是推崇,每年學校都會選出 一個all-round學生,被視為至高殊榮,在他們 心目中,這樣讀書運動皆能,能兼顧校內校外 服務的學生,才是心目中的最佳榜樣。
自由的空間 快樂的靈魂
其實這一份「喇沙精神」大概就是一種徹 頭徹尾的張揚和驕傲吧,不是過分自信,只是 無所畏懼。
Sunny說‥「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這樣成 長的,我們的學校不是一間特別嚴格的學校, 我們不用嚴格地遵守好多事。有時我們未必能 很清楚地說學校教會我們什麼,但仔細想想, 學校能令我們自己find the way,無懼挑戰, 已是難能可貴。」Find the way,說起來容易, 但實行何其困難。Sunny認為,今日的教育好 像已擺脫填鴨,也有無數政策、無數評估、無 數指引,教育局和學生都十分緊張,但我回首 一看,和過去相比,今日的學校反而失去了自 己的教學空間,只能默默去迎合教育指引,到 頭來學校失去創意,教育變得制度化,人人墨 守成規。連趙sir也明言‥「我們的年代讀書時 只有一次計分的考試,今日社會卻講求三測三 試,這真的有必要嗎?」
自由的空間,塑造出快樂的靈魂。他們的 笑容或是教育的啓示。今日的教育,明明有更 高的師資,更多的資源。教育應該是在進步, 但學生的笑容卻像在減退。學生未必是缺少什 麼,而是被給予太多,沒有創造的空間,更沒 有喘息的時間。
喇沙精神是喇沙同學們常掛口邊的口 號,它代表「信德、熱忱和團體」的精 神。看起來空泛難實踐,然而喇沙小 學校長黎月兒(Chandni Nair Rakesh) (下圖中)卻表示:「只要學校有需要, 喇沙書院old boy會很熱心、盡力地幫 助,這就是所謂的喇沙精神。」
眾所周知,喇沙書院有不少學生是由 喇沙小學直升上去的。黎校長上任 後,一直教育學生做個「喇沙紳士」(Lasallian gentleman), 注 意 個 人 舉 止、培養正面價值觀、服務他人,甚 至乎關心社會發生的大事。
要將理念打入學生腦中,不能只動口 就成功。黎校長指小學一樣重視培養 學生不同的個人能力及興趣,如音樂 及體育團隊等;或是進行社會服務, 如撿拾垃圾等,展現關懷及同理心。 今年是喇沙小學的六十周年,他們舉 行了許多活動,又有無數的校友來幫 忙和見證,見證代代人的精神種子, 如何在小學階段植到學生心中。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