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窩復村十一年(二之二) 有一種溝通叫「地圖設計」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荔枝窩復村十一年(二之二) 有一種溝通叫「地圖設計」

12.07.2024
圖片由創不同團隊提供
nnewnewnewmap-20240619_map-02

上回提到,「村里故事:鄉郊保育及創新互動平台」的共創團隊,在近一年間跑到荔枝窩進行田野考察,了解該村復村十一年後迎來的新挑戰。一方面,進駐當地多年的復育項目陸續「功成身退」,小社區要踏出第一步獨立運作,自給自足;另一方面,雖然隨着《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推動新界東北旅遊,沙頭角禁區開放予公眾登記出入,當地交通更為方便,但疫後解封,遊客人數不增反減。

推動鄉郊經濟,本非一蹴而就。為此,共創團隊在荔枝窩以康樂棋為契機,進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社區實驗。實驗雛型 (prototype)的結果揭示,鄉郊保育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個創新市場推廣人員的角色,協助鄉村建立產業,形成循環,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到荔枝窩生活。

除此之外,他們亦巧妙地進行了另一場實驗:設計一幅荔枝窩的社區地圖。

荔枝窩村的建築格局「九橫三直」,211間樓房在九條橫巷及三條直巷之中陳列。
地圖初版準確地按比例繪圖,但效果複雜難以一目了然。

荔枝窩村的建築格局「九橫三直」,211間樓房在九條橫巷及三條直巷之中陳列。然而,共創成員發現,這井然有序的小社區,對初次前來觀光的遊客來說,恍如謎宮:有時會因此而錯失本來想要光顧的小店,有時甚至會誤闖村民的家園或農田,造成滋擾。

此外,荔枝窩地處偏遠,運輸食材並不容易,部分遊客卻期望小店能一如市區的便利店,能提供一應俱全的各式選擇。事件反映城市人的鄉村意識不足,譬如預訂食物最終卻沒有現身。「試過有遊客打電話跟村民預訂數十隻茶粿,到頭來卻沒有出現,十分浪費。」團隊成員之一的文紫櫻(Monica)說。

地圖有態度 小提示大改變

共創團隊決定製作一幅尊重本土的「食玩攻略地圖」,為遊客「引路」。雖然以往已不少組織為荔枝窩製作地圖,有的以復耕為主題,著重農地的標示,有的凸顯村民和建築物地貌,可是,團隊決心要設計的地圖,其實並不僅僅是一張地圖。「今次,我們以地圖作為一個一個尊重當地、可持續發展旅遊的食玩攻略。 」另一成員關卓琳 (Tiffany)說,團隊參考了行為經濟學的輕推理論(Nudge theory),去篩選、放大或縮小地圖上所標示的事物,一方面讓遊客避免前往村民的私人地方;另一方面凸顯村內小店的特色和位置,推動鄉郊消費。

精確不代表好用 村民遊客參與成關鍵

這地圖的製作經過反覆試驗。負責設計的Monica曾按荔枝窩的「九橫三直」準確地按比例繪圖、標示巷數,再構思在村內豎立「第一巷」和「第一縱」的路牌作輔助,但效果複雜難以一目了然。Tiffany後來參考了日本「手繪地圖推動委員會」撰寫的《手繪地圖畫起來》, 並從中找到啟發。「書中提示,不必將地圖當成google map,只要能帶到路,不用很accurate(準確)或跟scale(比例),要由人的角度去諗。」

於是團隊決定將地圖簡化,着力標示當地的小店、具特色的景點。「我們亦走訪村民,問他們甚麼食物最能代表他們各自的小店、想在地圖表達甚麼內容、是否想加上預約電話等,最後還請他們幫忙為地圖校對呢!」Tiffany說。

攤開修訂版的荔枝窩社區地圖,很快便能從有趣的繪圖、簡化的地貌中,掌握到村內的食玩資訊:近西門的明記茶座賣黃酒雞、客家炆豬肉;鄰近空心樹的荔林咖啡賣手沖咖啡;村口的群英茶粿賣客家小食……

地圖印製後,團隊便到前往荔枝窩的渡輪上和碼頭派發,又擺放到當地小店、故事館和村口,供遊客免費取閱。隨後的數個星期,團隊入村收集意見。不少遊客反應正面,表示「好好用」;不過,團隊其後亦接納了不少改良地圖的建議,包括加入打卡點、船班資訊和中英對照料等。「設計地圖是一個與村民和遊客的溝通過程,地圖亦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把荔枝窩的重要資訊呈現。」創不同協作經理區婉柔(Hermion)說,目前團隊還在努力整合意見,修訂地圖,準備製作一個荔枝窩社區地圖的「終極版」。

「村里故事:鄉郊保育及創新互動平台」的共創團隊,埋首繪製地圖。
「村里故事:鄉郊保育及創新互動平台」的共創團隊,埋首繪製地圖。

鄉郊資訊共享平台

「村里故事:鄉郊保育及創新互動平台」(Ruralcommon.hk)是一個共享平台,由創不同協作主辦,鄉郊保育資助計劃和鄉郊保育辦公室贊助。自二○二一年起,項目招募來自不同界別的共創成員,為慶春約及鄰近鄉村進行田野考察,整合資訊、研究和村落故事。

圖片由創不同團隊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