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Lost Child Project參加者年齡圍繞十三至二十歲左右,相當年輕。他們暫時擱下繁重學業,專注劇場演出,使人感受到強烈的青春活力和熱情奔放,在小小的黑盒劇場,迸發燦爛的花火。
不受規則局限
Jake是其中一名年輕學員,為今屆文憑試考生。他不似一般考生把握分秒埋首溫書,反而樂於嘗試新事物。「DSE給了我們固定的劇本,你一定要跟遊戲規則。但我不想被這個框架局限。我認為DSE只是一個支線,主線是我真正想做的事。」他形容自己經常沉思,愛思索一些人生哲理,「例如我為何要存在,為何別人說這是對那是錯,為何我們要現實,不能離地多一點?社會講求錢、關係,樣貌,怎樣才能立足,但我相信人人內心都希望像童話故事般,不用太現實。」
在今次的表演創作中,學員沒有特定位置,是一個集體創作,大家有不同想法,交換意見。談到創作最好玩的地方,他認為是未知性,「未做之前都不知道結果什麼,不斷碰撞,有各種效果。劇場有種感染力,一個人這樣做,就會得到其他人回應,大家可以自由抒發感受,而且是會互相感染的。」
大學生Clementy則是第二次參加,她表示自己最初是被Lost Child的定義所吸引,「我覺得自己是被學校摧殘了童年的Lost Child。在香港讀書有許多『規則』,以前我參加很多興趣小組,學琴學唱歌,別人話好就去做,可能根本沒有興趣。」她現時在大學修讀輔導心理,也覺得愈讀愈迷失,並且面對畢業的各種擔憂。「尤其Sem尾好大壓力,趕不及做功課溫書,平時在家會有許多負面情緒,甚至會緊張焦慮到喊。」她提到在梳理情緒時,最困難的是呼吸,「因為有時會過於集中在情緒,一時忘記留意自己的呼吸。工作坊有許多學習梳理情緒的方式,提醒我們留意呼吸。」
來到劇場工作坊,Clementy曾經好怕自己是異類,認為一開始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很困難,「有人話驚就大叫,其實我一開始連叫都不敢。但這裏很freestyle,夠膽嗌,夠膽癲,甚至有些沒有排練也可即興演出。」她提到在創作過程中,不時有人做了即興創作或出錯,但不按照劇本進行,有時反而更刺激好玩。
不再追逐答案
完成工作坊後,本來文靜怕醜的Clementy變得主動表達己見,也喜歡在劇場的自己。而Jake坦言不用理會別人的眼光,想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我們被別人的說話眼光框住了,但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別人的,所以要堅持自己的想法。」
那麼現在的他們還是否Lost Child?意外地二人均點頭認同。言談成熟的Jake坦言:「David說過,人是會迷失,去到一個狀態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正因為你會迷失,你才是一個人,而非機器。你慢慢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找到新的方向。我以前很重視結果,但經過今次的工作坊,我不再追逐答案,而是享受思考的過程。因為沒有一件事物是完美,每件事物不一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