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跟媽媽們聊天,纏繞她們最多的問題,都離不開孩子的學習。
她們的掙扎是:該否讓孩子上補習班?該怎樣讓孩子自動自覺做功課?如果孩子在某科成績特別差的話,可以怎樣改進等等,都是跟分數成績掛鈎的。
如果以釣魚比喻學習,問題就是:到底該給孩子魚竿,還是把釣好的魚給孩子吃?更根本的問題是:怎樣讓孩子愛上釣魚?那我們享受釣魚嗎?如果我們不享受,又怎能對孩子強求?
其實,孩子從小學習的處境,除了學校以外,就是家庭。而所謂的「學習」,不是指做功課,預備測驗,或死背課文,當中還包括了對問題的好奇,追尋答案的過程,還有找到問題解決方法的樂趣等等,缺一不可。
怎樣推動家庭學習,卻是少談的課題。愚見認為,要訣有以下幾個:
不要立刻給答案:孩子是充滿好奇的,常會問這問那,就順着這個「勢」,跟他一起探索。曾聽過有媽媽帶孩子參觀藝術展,當中看到一個紙做的小錢包,孩子很喜歡,媽媽就說「不如一起試試做」,跟着帶孩子到圖書館找資料,買素材製作小錢包去。
多帶孩子出外吸收:一有空就帶孩子往圖書館,藝術館,看展覽,接觸大自然等等,若出外旅遊的話也帶他多參觀認識當地文化(別只看那些指定觀光點),讓他盡量吸收外界(課本以外)的知識,也是增廣見聞的大好時機。
父母對求知的樂趣:如父母在家中有否閱讀的習慣,又或者對一些「新課題」的求知慾,如對互聯網或社交媒體的新發展有濃厚興趣,又或讀到一本新書就跟孩子分享箇中新角度等等。記得我媽媽生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對一切未知的事物,周遭的人都充滿濃厚的興趣,常不停讀書及跟人聊天,也造就了我今天極愛求知的個性。
無論怎說,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為人父母的咱們,就是孩子接觸的第一位老師。我們怎教導,孩子就怎學習。這責任是不容外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