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經》滋味復刻:黃連豉味叉燒 叉燒從何時開始從「鹹味」發展成「甜味」?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叉燒的新時代審美

《食經》滋味復刻:黃連豉味叉燒 叉燒從何時開始從「鹹味」發展成「甜味」?

cover

翻看陳永瀚(Philip)的畢業論文,我還是忍不住好奇問:「為什麼你對燒味情有獨鍾?」他笑瞇瞇的回答說,小時候住在北角,放假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父親帶他到英皇道華園(現已結業)吃叉燒,「那個時候,叉燒沒現在那麼『甜』,配飯好好吃。」

他的回憶,讓我聯想到早前閱讀「特級校對」陳夢因所撰《食經》的困惑。書中記載的是「黃連豉味叉燒」,內文寫道:「黃連叉燒的主味是豉味,故要燒得夠香味的叉燒,一定要選原味的豆豉。」還附上可在家中製作的食譜,「五花肉一斤、豆豉五錢……將豆豉樁之成茸,加進生抽等作料拌勻。」當中並無用麥芽糖,強調的是「鹹香」而樸素的豉味。

「豉味」的來源,主要來自豆豉;其他材料如豉油、磨豉等,無非為烘托豆豉香氣。
「豉味」的來源,主要來自豆豉;其他材料如豉油、磨豉等,無非為烘托豆豉香氣。
修讀中華廚藝學院的大師級課程時,陳永瀚曾以《燒味發展歷史》為畢業論文題目,不但叉燒的味道發展,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燒味檔模樣,他也有研究,「當時賣燒味的都是街邊攤檔,有些商家更會架起爐即場做乳豬、叉燒。」
修讀中華廚藝學院的大師級課程時,陳永瀚曾以《燒味發展歷史》為畢業論文題目,不但叉燒的味道發展,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燒味檔模樣,他也有研究,「當時賣燒味的都是街邊攤檔,有些商家更會架起爐即場做乳豬、叉燒。」
Philip亦曾撰寫數本關於燒味食譜。
Philip亦曾撰寫數本關於燒味食譜。

豉味之源: 豆豉

是的,「鹹味」才是中國傳統飲食的主流味覺元素,「甜味」並不突出,除了少數宮廷菜用糖較多,糖在平民飲食中只是出現在節慶食品中。Philip曾與資深粵菜名廚陳成基師傅共事,曾向他學習做順德「豉味叉燒」的竅門,「其實吃來很像『豆豉蒸排骨』。」我暗地比較他與《食經》提到的作法,兩者可謂大同小異,只是Philip更認真處理豆豉,就像他選的是香港冠珍醬園天然生曬的五香豆豉;豆豉亦沒有直接「樁之成茸」,反而先蒸後烘香,然後用指頭掐碎豆豉,輕輕抹在豬肉上。由他燒出來的豉味叉燒,肉暗紅而自然,身披如斑點的豆豉粒,空氣中飄散古老的氣息。

豉味叉燒//處理豆豉頗費工,必須先蒸後烘,引出豉香;然後再用指頭輕柔抹上豬肉燒製。豆豉風味鹹香而細膩,與甜的蜜汁叉燒有着明顯區別。($168,凱日精品粵菜館,需提前預訂)
豉味叉燒//處理豆豉頗費工,必須先蒸後烘,引出豉香;然後再用指頭輕柔抹上豬肉燒製。豆豉風味鹹香而細膩,與甜的蜜汁叉燒有着明顯區別。($168,凱日精品粵菜館,需提前預訂)
陳永瀚對香港燒味發展史甚有研究,「上世紀五十年代時,不少廣東燒味師傅移民至香港,並且精進叉燒作法,因此讓香港叉燒青出於藍。」
陳永瀚對香港燒味發展史甚有研究,「上世紀五十年代時,不少廣東燒味師傅移民至香港,並且精進叉燒作法,因此讓香港叉燒青出於藍。」

吸引孩童的技倆

及後香港的醬料製作日漸成熟,師傅也多起用醬料如麵豉、海鮮醬、柱侯醬等醃肉,調出各自想要的味道,讓「醬味」成為叉燒的主調。那為什麼現在「蜜味」反成主調?富嘉閣資深名廚李文基師傅指出,從前燒臘店為招攬生意,於是想出以「甜」為主導的「蜜汁叉燒」吸引小孩,「有些店家為了提高客人食慾,在原本暗紅色的醃料中混入紅麯米,試圖為叉燒『染色』。」自此,叉燒逐漸從「豉味」、「醬味」走到「蜜味」;而如此不太「家常」的「蜜味」,卻是很多人如今回憶起來覺得很美好的童年時光。

李文基師傅認為,從前燒臘店為吸客,於是把叉燒的主味定調成「蜜味」。
李文基師傅認為,從前燒臘店為吸客,於是把叉燒的主味定調成「蜜味」。

凱日精品粵菜館
佐敦彌敦道233-239號佐敦薈3樓
2626 0060

富嘉閣
鰂魚涌英皇道683號嘉里中心2樓
2750 0823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叉燒的新時代審美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