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的開幕,之於我們這個匍匐前行的城市,有什麼特別意義或啟示?博物館作為一座公眾建築,從來都充滿隱喻,承載着一些價值和理念,其營造總是政治經濟、藝術文化、社會期望等多種力量拉扯對碰而得的成果。M+也不例外。
十一月十二日,M+正式開幕。早上,博物館的大門尚未開放,已有數百人大排長龍,等待進場參觀。人羣洋溢着一片興奮雀躍的氣氛,有人舉起手機拍攝大樓外貌,也有一家大小和大門外的M+發光標誌留影;到終於踏入大堂,他們更急不及待,四散探索各大展廳。見此情景,才確實感受到:M+開幕是香港這個年代的「文化大事」,或不至於「分水嶺」,但至少是「里程碑」。以後談論香港文化藝術,都不得無視M+。評鑑M+的長短得失,也可見微知著,窺探香港文化藝術的進步與失落。
回到三月,M+大樓剛剛竣工,獲邀參觀內部設計,其時大樓內尚未設展,空空如也,唯一展品是建築本身。貫穿三層的天井,開放通透;以清水混凝土為建材的灰白石牆樑柱,低調質樸,包容大度。那時在裏面行走,曾有美好的想像,但不久,圍繞着M+艾未未館藏的風暴爆發,愈演愈烈,館方聲明只藏不展。如此一來,便體認到,M+作為一所博物館也不能免於香港的新常態,必須小心規避觸及紅線。
博物館本是充滿隱喻的場所,每份展品都可從不同角度詮釋分析,以現代及當代藝術、影像、設計及建築為主題的展館更是。博物館理應胸襟廣闊,包納多元聲音,啟發大眾思考,促使社會互相理解,消弭矛盾。然而,現況是,寓意的空間已日漸壓縮,甚或只容得下不越界的寓意。專題裏,一位受訪藝術家慨嘆,M+和他的處境是一致的,做事諸多顧慮,畏首畏尾。
不過,M+還是一所「未建成」的博物館。是的,雖然它堂皇宏大的大樓已經竣工,但一如其他國際博物館,它需要持續購置作品豐富館藏,亦需要不斷策劃展覽,以香港視角訴說獨特的視覺文化故事,而觀眾每日在館裏的交流對話,也會為博物館添加新的意義。M+也許生不逢時,博物館專業和自由的藝術表達,無法繞過面前的高牆,但就如人,處於迷霧重重的十字路口,往往只好如履薄冰,一步一步走自己相信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