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畢明
熱門文章
畢明
Finer Life
ADVERTISEMENT

畢明專欄:當別人集體迷失

23.05.2019
圖片由作者提供
budming02
budming02

京都有間「超予約困難」的上樓小餐廳,不在大街在小弄,精緻簡逸,低調自在,連招牌也是細語輕聲的守在一隅,不張揚。你發現也好,哪怕你看不見。

不是日本菜,也不是法國菜,是西(班牙)日系菜,一吃難忘,美味鮮明得十年內也輪廓突出。主廚Azuma曾在西班牙世界前列餐廳修業,他把日本食材,融入西班牙料理,創意與和諧並重。最傳統的西班牙tapas:Tostada De Anchoa鯷魚小多士,他改用日本江戶前最傳統的小肌Kohada,同樣是醃漬過(以鹽、醋),同樣是一國最基本食材,概念不變靈活貫通,聰明、又美味。還有明明是西班牙海鮮飯,改用北海道毛蟹,連肉帶膏,加入帶子和魷魚,配山椒aioli,完全是另一種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的美味。明明做的是非常西班牙的菜式,卻不失日本個性,自我身份,深得我心。

村上春樹說過,人一旦失去自我,就失去那條用來編織”self”的絲線,人類很難這樣長久活下去。

國際美食界很清楚,日本廚子正席捲巴黎及倫敦的專業廚房,日本菜系的手指模已印遍歐西菜單。”Umami”一字,所謂的「第五味」,現已無人不曉,由日文潮語普及成為常識。日本菜之本是dashi(日式高湯),「鮮味」來自昆布、鰹魚,有時還加入香菇、小魚乾,萃取鮮美之味。這種日系煮食DNA,已與西方廚房完美交配,超越接軌。世上不止有法日系餐廳、意日系餐廳,甚至有秘魯日系餐廳,如國際知名的Maido(World’s Best Restaurant No.8。

“Japanese chefs have become fundamental to top Italian and Spanish restaurants too. They take everything very, very seriously: the food, the restaurant, the technique are all embedded in their culture”,倫敦Mayfair的米芝蓮二星The Square餐廳東主Abela如是說。兩年前,他餐廳新主廚之任命,前無古人地爆冷,首次於倫敦有”elite French restaurant”由日本主廚統領,還掀起過一陣塵土擾攘飛揚。

budming01

歐美名廚如Eric Ripert及Jean-Georges Vongerichten等,紛紛表明熱愛日式調味基調,並身體力行融匯運用。世界不同的餐廳,菜式已不時用上紫菜(化成粉末)、柚子、香菇、舞茸、松茸等等。英國Cornwall有高級餐廳的日本主廚,教當地漁民用日本的「活締」人道劏魚法,快而準將活魚的神經破壞,處於腦死狀態後放血,保持魚肉鮮活。這樣劏法廚子整尾魚皆可用,不必捉多些魚,魚的質量更高,漁民可取更高售價,對漁民、環境及食客,是三贏。

但日系影響愈廣愈深,近年卻愈見不少法國菜慢慢失去了自我和個性。明明是法國廚煮法國菜,不但大量使用日本食材:北海道帶子、和牛、海膽、鮑魚(再用鮑魚肝煮汁),連煮法也很日式,像法國廚做懷石料理,卻欠了靈魂,失去自我。不同名店不同名廚,做出的菜非常相似,「現代」、「日系」風格令大家走向面目模糊。

看《Chef’s Table》那麼多季所學習和發現到的,是不論哪國家哪民族、廚子師承哪裏、天份多高、脾氣如何,廚道之本是初心,廚道之究極是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的一道一藝,往往在於對自身地方文化和傳統的承先啟後,傳承與創造,沒有其他。

於是在香港吃到Haku的Chef Agustin Balbi做的菜,總是高興,在眾生迷失中見到有人不忘清醒,會舒一口氣。他做日本菜,不失自我,有他的風格,有他的血統,以他的國際視野,化入日本技場。一個阿根廷裔廚師,娶了一位日本太太,西班牙/南美風入日系饌,又令我想起那京都一位難求的小餐廳。他的魷魚刺身,加了一抹橄欖油,添上與眾不同的peppery和微妙的herbal味,卻仍是刺身。追求umani,一道福岡蜆西班牙火腿清湯,加番茄水配燒魚,完全是鮮味小炸彈。還有只此一家的濃湯嫩飯,日本雞日本米,卻加入黑邊鮑和chorizo辣腸,鮮味之上加多一個kick,是這chef Balbi才會如此的。

印度經濟學/社會改革家B. R. Ambedkar說,”Unlike a drop of water which loses its identity when it joins the ocean, man does not lose his being in the society in which he lives. Man’s life is independent”,就是這意思。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