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便利人人皆知,在生活中更是無孔不入,可是終究科技是能讓我們進步的「良藥」,還是把我們摧毀的「慢性毒藥」?看過由Charlie Brooker執掌的《黑鏡》後,這條令人迷惘的命題便一直在我心中徘徊,它有別於一般驚慄片那種對本能與死亡的恐懼,而是當科技開始催化人性的陰暗面時,科技亦會隨之變得面目猙獰,是種科技與人性之間帶來的新式恐怖形態。你會說這和時裝有甚麼關係?我想正正是因為科技的無處不在,就像慢性毒藥般慢慢滲透你生活的每部分,一步一步取代時裝的某些本質,如果說我們每天所看到的時裝都不一定如我們所想的,你會相信嗎?
就以最近SK-II推出的Power of Piter企劃為例,誰會想到為品牌帶來了精湛演繹、留有粉紅色鮑伯頭及擁有精緻五官的Imma不是「真人」,而是個由日本一家3D影像公司ModelingCafe所設計的「虛擬模特兒」。先不說與綾瀨遙毫無違和感的互動,在宣傳片中的細緻演繹與張力更是令人讚嘆科技無所不能,這也能解釋為何她先後登上了《i-D Japan》以及《WWD》的兩本時裝雜誌封面,說是有點「黑鏡味」也不過分吧。
事實上,虛擬模特兒早已不是新鮮事,早在2017年已有首位由英國攝影師Cameron-James Wilson創造名叫Shudu Gram的虛擬模特兒,他曾說過:「Shudu完美的身材比例以及讓人看不出破綻的肌膚紋理都一一推翻了大眾對舊有『美』的定義」,是否意味著「美」能被人工創造?其後,陸陸續續出現如身兼時尚博客及音樂人的Lil Miquela,為Balmain拍攝宣傳照的Shudu、Margot、Zhi,以及為Louis Vuitton擔任2016春夏代言人的《太空戰士》女主角Lighting,她們都在這個網路主導的新世代中「存在」並被追捧,但當中的孰真孰假,你看得清嗎?試想想當一鍵便能打造出各種堪稱完美的身材和樣貌,甚至出席不同品牌活動、拍攝廣告,或是登上未來的時裝秀舞台,我們還需要那些如Winner Harlow、Adwoa Aboah或是Gigi Hadid帶有個人特色和氣質的模特兒嗎?我們對時裝中「人」的本質與價值觀會變嗎?
當然,虛擬服裝也不只限於穿在虛擬人物身上,由The Fabricant與德國藝術家Johanna Jaskowska以及Dapper Labs合作創造名為“Iridescence”的新世代「國王的新衣」,透過VR技術穿在真人身上,看似真實又能達到可持續性發展,緩解快時尚帶來的問題。今年7月時,來自柏林的數碼虛擬設計品牌Trashy Muse更與一百多個創意工作者,共同創造了歷史上第一場從場景、模特兒及服裝都以虛擬技術打造的100%虛擬的時裝秀,並在巴黎新興複合式的EP7數位藝術空間外牆上映。仔細想想,倘若服裝變得虛擬更要透過電子儀器這個filter才能看得見其「實體」,那種實實在在的觸感又是否能夠拋棄?時裝秀變了足不出戶也能參與,少了人與人的交流,少了時裝達人聚在一起欣賞時裝的氛圍,是可取還是可笑?
說到底,這種虛幻成真,是時裝的美麗新世界,還是一場科技構建的浮華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