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代,「安樂」是個怎樣的存在?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這時代,「安樂」是個怎樣的存在?

13.10.2020
tan200925iris_0062-main

百呎房間,卵石鋪滿了地板,放置著淡啡色桌椅、燈和盆栽。透明膠板在燈光折射下,牆身映上一行字:安樂是擁有一刻靜思的空間。

這裡是油街實現,實踐着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關聯。它既是藝術空間,也是實驗室。讓想像和創意發放,在參觀者之間默默流動,這小房間是油街實現的新展覽──「安樂一課」。

安樂,從七個層次探討

「安樂一課」是一個社區共創項目,由油街實現策劃,並邀請建築師蕭健偉、彭展華及陳樹仁運用他們空間設計的專長,建造一個舒適的空間讓公眾探討安樂感,籌集參加者對「安樂」的定義,發掘建構安樂的元素。

「安樂一課」由油街實現策劃,建築師蕭健偉(左)、彭展華(右)和陳樹仁三人共同建造出一個舒適的空間,讓公眾探討安樂感。
「安樂一課」由油街實現策劃,建築師蕭健偉(左)、彭展華(右)和陳樹仁三人共同建造出一個舒適的空間,讓公眾探討安樂感。

「安樂」是個老生常談的概念,它不僅是一個狀態,更是人類對生活的追求。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安居樂業」、「安貧樂道」等說法,反映着人對安樂這課題的重視。在「安樂一課」中,建築師們將「安樂」分成七個課題──飲食、人際、環境、美學、語言、心理及哲學,並透過藝術體驗的方式讓公眾反思和探討。展覽從今年年中開始,每個課題將輪流的展出一個多月的時間,盼望參加者認清對安樂感的疑惑和祈願,重新認識自己和大眾的追求。

「安樂語言學」為七個課題中的其中之一,研究室內提供二十多個字元,讓參加者按其喜好創造一個與「安樂」有關的新字。
「安樂語言學」為七個課題中的其中之一,研究室內提供二十多個字元,讓參加者按其喜好創造一個與「安樂」有關的新字。

參與這個體驗,展覽助理員會先給與參加者一張安樂課業卡,「打卡」記錄時間,然後進入「安樂研究室」開始思考之旅。研究室的設計是一個完全個人的空間。在那裡,參加者會被引導聆聽心中的想法,再將其延伸成想像。以「語言」課題為例,房間內有一部提供聲音導航的平板電腦,螢幕上提供了二十多個中文字元,參加者可按其感受創作一個含有「安樂」意思的新字,寫在課業卡上並掛在展場上展出。而課業卡亦有另外部分,可由參加者帶走,作為該次體驗的紀念。

你或會看見不同人士的課業卡,上面寫着他們對安樂課題的回應。從個人層面的反思,到公眾之間的思想交流,這正是安樂一課的舉辦理念。蕭健偉解釋:「這(安樂)是很個人的概念,但項目本身也是一個社區創作。個人經歷沉澱後,大家又能分享一種集體感覺,透過藝術媒介去連結兩個極端也很有趣。」

體驗後,參加者會將其安樂課業卡掛在外面的展版上,把「安樂」從個人層面推展至社區創作,構成一個時代的集體回憶。
體驗後,參加者會將其安樂課業卡掛在外面的展版上,把「安樂」從個人層面推展至社區創作,構成一個時代的集體回憶。

留白

安樂感,是東方人會討論、希望在生活中實踐的概念。蕭健偉認為,現代人或許覺得「生於安樂,死於憂患」等傳統論述已經過時,然而我們卻處於一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安樂」這個議題在社會上還有很大的可塑性和討論空間。到底它反映出一個怎麼樣的價值觀,跟以往又有何不同,始終需要與公眾一同創作和探討,才能得出一個具代表性的答案。

項目強調實現性,故在設計時,三位建築師巧妙地應用「留白」這個元素,在安樂研究室刻意劃出大量空白空間,讓公眾好好沉澱,從而得出對安樂的想法。蕭健偉表示,「安樂一課」並非單向的展覽,而是一個建基於藝術的對話。去蕪存菁後,房間布局變得相當簡單,除了桌椅,裡面亦擺放了一盆寓意生命力的植物,以及設有可調控顏色的燈。佈置樸素,卻把環境跟光與影、油街的歷史感揉合在一起,每個人都能按自己的取向,營造一個獨一無二的思考空間。

參加者可調整房間內的燈光色彩,在平靜中思考「安樂」對自己的意義。
參加者可調整房間內的燈光色彩,在平靜中思考「安樂」對自己的意義。

由於疫情關係,展覽未能如期推進。目前展覽提供「語言學」課題,到了十月將加入「人際學」。設計者希望在此課題探討安樂感在人與人之間可傳遞性,屆時會請參加者閉上雙眼,畫出回憶中讓自己感到「安樂」的人。這些臉孔,將成為時代的一個記錄。

當安樂變成學說

在構思「安樂一課」時,三位建築師都希望將展覽成果延伸討論,甚至將收集到的想法化為學說,以其他方式留下記錄,讓後人參考。他們笑言,或許會出一本書,甚至是一本字典:「至今收到的反應比我們預期中多和深入,當中的多樣性和創意,都是我們意料之外的。」

也許在心底裡,大家對「安樂」都有種憧憬,卻因各種現實情況而未能好好實現。處於變幻莫測的狀態中,藝術不單是被動的媒介,它更是一個渠道,鼓勵我們表達心裡的想法,與他人交流思想。蕭健偉補充:「在多變的狀態,我們更需要藝術去探討情感和價值觀。藝術不應是高高在上,而是要融入生活。」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