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拜是一個亮麗卻輕盈的城,從早到晚也繁盛擠擁。從杜拜前往沙迦約三十分鐘的車程,一橋之隔,兩地的風景卻截然不同。穿過杜拜的霓虹燈影,來到沙迦,則縈繞着莊嚴的歷史感,目之所及皆是阿拉伯傳統建築。兩座城市現時成了中東最龐大的藝術庇蔭,為必經的入口。它們的定位與策略卻大相逕庭。繁花千樣的藝術節與博覽,成為最重要的中介者。沙迦以文為本,多年來深耕發展藝術節。杜拜則以商業主導,外來者看中這點,創立藝術博覽,改變杜拜的藝術生態。
文化之都:伊斯蘭藝術節
沙迦藝術館門前有一片寬廣的文化廣場,日照灑落留下斑駁斜影。廣場的另一邊能通往破舊的商店街。簷篷遮蔽陽光,更顯幽暗。旋轉的吊扇搖搖欲墜,時空彷彿凝固了。
這天是Islamic Arts Festival的開幕,藝術館門前掛滿鮮明旗幟,在風裏飄蕩。各家電視台聚滿門口,沙迦酋長的王子即將親臨,熱鬧非常。另一邊的商店卻依然深靜,在另一時空裏,若無其事地營業。
文化為本
今年已是第十九屆的Islamic Arts Festival,主題清晰─以伊斯蘭藝術作命題,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回應。今年主題是“BUNYAN”,意旨結構(structure),延伸至空間與建築,共邀請了近四十位藝術家參與。
若追溯藝術節的發展,需由沙迦的酋長Sultan bin Mohammed Al-Qasimi談起。他從1972年上任至今,一直大力推動文化政策,銳意將沙迦打造成文化之都。沙迦是阿聯酋的第三大城市,面積約235平方公里。它以文化為本,早在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之都」(Cultural Capital of the Arab World),以及2014年被伊斯蘭國家組織會議選為「伊斯蘭文化之都」(Islamic Cultural Capital)。它原來亦有深厚的傳統文化,例如絲織與陶器等,而文化規劃實際上是一場現代化的過程。
首先是從硬件建設開展。從早年的Expo Centre,到Sharjah Art Museum、Sharjah Calligraphy Museum與Sharjah Museum of Islamic Civilization等,如今已達十六間藝術館與博物館。而場館之間位置相近,部分更形成建築羣。
紛雜的本質
建築以外便是大型的藝術節策劃。沙迦雙年展(Sharjah Biennial)由1993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是第十三屆,而由沙迦文化部(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Information)所舉辦的Islamic Arts Festival也成為中東地區最大型的伊斯蘭藝術節。
策展人Farah Qasim Mohammed來自伊拉克,她穿梭於場內,忙不迭地接受訪問。她與策展團隊共九位女性,商討主題,然後共同挑選作品。「今年選擇“BUNYAN”作主題,是對萬物『有形』與『可見』兩種元素的探討,以及對伊斯蘭藝術結構的表現方式。好像建築,需通過思考這兩個元素,才能完成結構的創造,進而思考其中的創新與價值。」
連結與對話
Farah續說,藝術節並無限制藝術家的作品與伊斯蘭文化有直接緊密的關聯,延伸主題的作品也能發揮對伊斯蘭更多的想像,成為連結的契機。她解釋,“BUNYAN”有幾重意義,不單是思考建築形態,更是回到組成建築的抽象元素,好像“forming construction“與“man-built creation“,回到藝術、甚至萬物的原型,然後重新轉化。
「我相信具有創意的生物隨時誕生,而背後促成的就是無盡的結構。不論是建築物或其他各種藝術形態,都在反覆傳遞,影響着伊斯蘭文明,與內在的美學價值。」她認為,Islamic Arts Festival終究是一場對話──世界與伊斯蘭藝術的對話,展示着藝術家們的深邃視野。
Islamic Arts Festival
查詢:www.sdci.gov.ae/en/Content/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