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教育統籌局局長王永平︰戴有色眼鏡看教育有弊無利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從一份考卷看歷史課

前教育統籌局局長王永平︰戴有色眼鏡看教育有弊無利

m200609-jaedus-002

九七回歸時擔任教育政策的掌舵人、前教育統籌局局長王永平,幾十年來見證着香港如何在風浪中折衝樽俎。退休十三載,從火線退下,仍筆耕不斷,於專欄月旦社會時事。沒有為官的牽絆,說話更加敢言,甚至為公務員集會站台,因此得到兩種評價,一是「食碗面,反碗底」,一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面對攻訐,一貫少理。人到七十有一,滿頭銀髮,背部微微彎曲,點評時事,中氣十足。最近他還頻頻更新臉書,大抵寫到激動處,不由自主在句子完結處連打多個感嘆號。他的專頁名字,叫做「不平則鳴」。

翻報紙得知試題風波,覺得不公,他隨即寫了一篇文章回應。問他事件應該如何「拆彈」,王永平輕笑幾聲,快人快語:「他們,不覺得是『彈』。」特首林鄭月娥就事件作回應時,甚至誤引南非總統曼德拉的金句,其後被發現,這句可以在《文匯報》找到源頭,而無法在曼德拉的文字紀錄上找到。王永平啼笑皆非,贈她「真曼德拉語錄」,說做領袖若要得民心,須真誠謙遜。

點評現屆政府表現,他時而生氣,時而無奈,更多時候恨鐵不成鋼。爭議持續,他擔心若政治氣候不變,凌駕學術自由,所謂教育反而會扼殺年輕人的思想,此後風波不斷。

王永平:一九四八年生於香港。一九七三年加入政府,一九九五年任職教育統籌司。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獲委任為教育統籌局局長,後任職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工商及科技局局長。二〇〇七年退休後撰寫時事評論,曾任城大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客座教授、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名譽教授。
王永平:一九四八年生於香港。一九七三年加入政府,一九九五年任職教育統籌司。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獲委任為教育統籌局局長,後任職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工商及科技局局長。二〇〇七年退休後撰寫時事評論,曾任城大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客座教授、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名譽教授。

為官者的自覺

王永平苦口婆心,是因為親身經歷過。雖然此風波不同彼風波,但回歸後第一次的教育政治風波,是他加入政府以來首次重挫。

近讀王永平十二年前所著的《平心直說—一名香港特區政府局長為官十二年的反思集》,第一個章節就是寫教育,主要是回望和反思他任職教統局局長時的功過。九七那年,政府規定大部分中學在初中階段採用母語教學,引起學校和家長質疑,擔心這政策不過是去殖民地化的手段,但會實際損害學生的英文水平。他承認,當時的確忽略了回歸初期的不安氛圍,風波令他深切反思,為官者在推行任何教育政策前,都要事先進行多次諮詢,洞悉社會訴求。

「如何把教育辦得更好,是一門學不完的學問。」他當年這樣說。

hkkkkk

政治正確 小事化大

當年,還有為官者的反思,如今,「由下而上」的教育政策,勢在必行。在他眼中,教育這門無涯的學問,現屆政府還要多加修煉。「以民族大義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因,扼殺學術討論空間,容易觸動許多人神經。他們在事件中太敏感,看到中日戰爭,已經打了個突,你還敢說利多於弊?」他說,試題風波本來是小事一宗,後來演變成大風波,反映今天很多事情,政府都以「政治正確」的立場去看待。

前年的中史科教科書評審,是其中一個例子。當中「香港位於中國南方」一句,被評為「措辭不恰當」,容易誤解成中國境外的南方。王永平質疑,一般人不會有此想像,只有戴着有色眼鏡的人,才會連很細微的事都覺得有問題。「香港都有一個南區啦,但那也是香港的一部分。『南方』被炒起;『利弊』又被炒起。這種態度,以後所有事情,隨時都可以小事化大。」

「我離任後,情況也不是這樣的,如果教育政治化,羅范椒芬等人就不會取消中史科為必修科,也不會讓通識科上場。」他認為,教育政治化的轉捩點是二〇一二年的國民教育,自此教育議題容易變得政治化,甚至變成殺戮戰場。

「當年通過正式渠道來推行國教,最後都撤回了,但現在繞過現行制度,在考試裏直接要求政治正確,進行思想拑制。」翻查新聞,當年王永平曾公開表態,支持推行國民教育,但條件是與內地課程有別,並加入歷史單元。這次風波,新華社批評香港教育尚未去殖民化,再次激起關於國情教育的討論。多年後重提,他語氣中透着隱憂:「這邊國民教育可能捲土重來,那邊又有國家安全教育殺到,或會引起更大反彈,這樣一國兩制會否變成一制?」

edu_21

全香港都好擔心

王永平強調,香港教育制度屬「高度自治」範圍,容許學生客觀分析不同議題。是次歷史科試題風波卻給人一種「一刀切,不容討論」的印象。

他回想起,千禧年代教育局推行教育改革,主張創意,並提出「求學不是求分數」等口號。「教育之本,是培養擁有獨立思考,多角度的思辨能力的學生。」所以他一直支持開辦通識科,鼓勵討論時事,但覺得現行教育制度裏,試卷無法釐定答案之高低。他惋惜,十幾年後,當局似乎有倒退到填鴨式教育的迹象,慢慢失去了教育改革的初衷。

「假如將來歷史課不再存在利弊,那就很『弊』!」他的語調變得激動:「他們其實是規限了歷史觀,封殺了多角度思考,只容許你從一個角度思考,甚至不容許你思考,總之逆他意者,就是錯!」

當局去年揚言要辭退問題教師,斥教育界為「無掩雞籠」,又宣布將整頓通識科方向,確保學生不被歪理荼毒。出過通識書《平心直說—通識思考,時事點評?》的王永平覺得,通識可加深學生對社會、國家和世界的認識,將生活、歷史和知識融會貫通,培育創造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而無害。王永平勸戒政府:「要反省自己做過什麼導致年輕人反感,而非解決反對制度的人。」他續說,要是當局態度不變,甚至變本加厲,只會對現有教育造成更大衝擊。

王永平擔心「日後的教育可能只有弊沒有利」,他不無憂心地說:「不過也擔心不來,全香港都好擔心。政治氣候會籠罩所有範疇,又怎會只會波及教育?只能見步行步。」

編輯推薦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從一份考卷看歷史課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