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豈限於紙筆墨上
從嬰孩呱呱墜地開始,一個人除了吃喝與學習知識以外,還要學懂如何「好好做人」!這就如為慶祝創校二百周年,歌神許冠傑為母校創作的歌曲《天地人》的一句。在漫長人生路上,人每天要不斷作出大大小小的抉擇,而能走到生命盡頭時,仍膽敢堅持做個克己盡力,頂天也立地的人,實非易事。像人稱「阿松」的前財政司司長、現為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的梁錦松,在很多報道也分享過,很感謝1968年艾禮士校長,在他會考成績未如理想時,仍破格讓他原校升讀中六,並在預科兩年讓他在學校廚房借宿,寒窗苦讀,成人生的轉捩點,而家人的支持,也改寫下半生。「我二哥因為轉校原故,跟我同年考會考。其實他成績比我好,但當年家境清貧,只能讓一個人升學,因我年紀較小就把機會給我。就這樣我能升讀大學,二哥卻沒有,我們二人的際遇也變得很不一樣。」
那些年的陳耀南老師
為期數月的訪問裏,筆者走訪與不同年代的校友攀談,聽得最多要感謝的恩師,肯定非陳耀南老師莫屬。無論是已屬神級歌手的許冠傑或曾掌管香港財政命脈的梁錦松,每談到陳老師對他們的深遠影響,哪管是中文學術水平或是對人的關顧,也尊崇備至,常在心間。今天筆者初會身居要職的「阿松」,他一言一談溫和謙厚,高瞻遠矚。特別是說起恩師陳耀南的恩情仍念茲在茲。中五會考失利的他,心知自己未必能原校升學,走到操場哭了起來,陳老師看在眼裏,向校長求情而成為他人生中的關鍵人物。其實,陳耀南老師為中國文學及文化的著名學者,及後到了香港大學中文系任教。梁錦松說:「中六時,他教我們《文心雕龍》,這部作品內容深奧艱澀,但卻沒有一個學生打瞌睡,這就是功力。」在名師指導下,阿松的中文造詣也突飛猛進,他就曾撰寫有關宋詞的論文,好不容易在這位文壇泰斗手中取得甲等成績,說起臉上依然流露自豪的神采。
全人才是好教育
在阿松口中,陳耀南教授他的是中國文學上的知識,但在筆者眼中,還有呈現中國人作為禮義之邦的氣度。訪問期間,他再三誠邀筆者品嘗自家愛喝的咖啡之餘,結束訪問時,更親自握手拜別。相信像他這種萬事纏身的人,仍能做到顧己及人,待人以寬,更為難得。
當問到梁錦松在學時最大的得着,他直言並不是來自書簿上的知識,而是在參與課外活動及學生組織的所學。中學時的他熱中打乒乓球,最難忘是中四校際半準決賽中被「鋸頸輸了」!那場比賽雙方勢均力敵,失了一分,梁錦松就咬緊牙根、捉緊球拍奮力追回,最後打到19:19,屏息靜氣間遭對手連追兩分「鋸頸」。梁錦松笑言:「我想我也挺喜歡哭,賽事結束我就走出場外大哭一場。」但哭卻正正反映少年人那顆鬥心,喚起下次取勝的決心。
梁錦松認同體育活動最能磨練少年人的鬥志,一場球賽能學到不能言傳的學問,「快輸波時,如果你氣餒就全輸了,反要咬緊牙根,思索如何反敗為勝,還有取勝可能。另一方面,領先時如果驕傲鬆懈下來,卻反招輸局。」年輕時的他已深諳會贏也輸得起的人生哲學,而一直關注教育的他,曾任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近年又牽頭帶領各界教育界人士成立「教育2.1」,為香港教育提出建議。他強調全人教育的重要性,「紙筆試只能培養知識,但年輕人的成長最重要還是培養其他素養,如拚搏及團隊精神、創造力與領導能力。這些都不是依仗讀書得到的,要透過體育及社會服務等體驗式學習活動獲取,達至全人教育。」他由衷感謝艾禮士校長當年大力倡導全人教育,早在六十年代已在英華實行「一生一體藝」,要求學生必須參加體藝活動,又發起每年一度由九龍塘舊校舍跑上九龍城的全校長跑。「六十年代的香港很窮,但不代表窮家子弟不能接受全人教育,跑步就不需要花費一分一毫。」他縱橫政商界,明瞭時下的香港青年面對的競爭對手,是來自全球四面八方的菁英,要跟其他地區的青年競爭,他寄望香港的全人教育能急起直追。
一念, 能成就無窮人生
抱有宏願,一切皆因「一念」而就。「記得1994年我在一個活動上,為自己將來寫下悼詞,希望別人記得阿松是曾為香港、中國做過些事的人。」但在2007年有了基督信仰後,扭轉了他的人生觀,「現在的人生目標變成了『榮神益人盡己』,與英華校訓『篤信善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今他把個人成就名利看得輕描淡寫,反而身體力行去當上慈善機構香港小母牛及惜食堂主席,務求以所得經驗、能力與各樣資源,多做有益於人的事。
對於培育自己的孩子,梁錦松依然抱持全人發展的信念。他不希望子女在學習生涯中只成為考試的書蟲,他周末除會帶他們出外運動,也領他們到內地農村及深水埗劏房探訪,讓他們有更深的生活體驗。他也特意為子女選擇有信仰的學校,並指未來的世界是VUCA世界,即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波動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為人父母總不能長待在子女身旁,他盼望信仰讓他們在未來飄搖多變的世界中,內心仍像有一顆堅實的錨,經得起生命中的暴風巨浪。